台湾年增3千名情绪障碍儿!医曝家长「最担心1事」延误就医
▲根据统计,台湾每年约新增情绪障碍新生儿。(图/达志影像/示意图)
记者赵于婷/台北报导
日前桃园一名小二男童疑因情绪不稳,出现暴力行为,遭学务主任以束带绑在椅子上,引发争议。医师透露,根据统计,台湾每年约新增3000名过动症、自闭症、亚斯伯格症等情绪障碍新生儿,不少家长因担心孩子被贴上精神疾病等负面标签,而延误就医,却可能造成更多问题。
亚东纪念医院聨合国教联盟、台湾青少年精神多样性行动协会将于6月21日假亚东医院14楼国际会议厅举办「2025台湾青少年神经多样性生活导师国际研讨会」,首度引进美国与香港的「生活导师」(Life Coach)概念,深入探讨「青少年生活导师制度」(Life Coach for Neurodivergent Youth)对于情绪障碍孩童的重大协助。
亚东医院神经医学部中心主任暨台湾青少年神经多样性行动协会筹备会召集人甄瑞兴医师表示,神经多样性是一个国际间广受认同的概念,强调每个人的大脑发育有其独特性,包括自闭症、ADHD、情绪障碍等神经发展差异,欧美、日本先进国家已将这些好发于青少年的情绪障碍疾病,统称「神经多样性」,不再视为疾病或异常。
甄瑞兴指出,「神经多样性」孩子的脑部发育较慢,且连结性较低,家长应有正确认知,及早陪同治疗,接受药物及心理咨商,否则孩子一过13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刺激,而诱发忧郁、焦虑、自闭、拒学、自残、吸毒、酗酒、自杀等行为。
但目前儿少心理健康就医率仅2.8%,甄瑞兴说,疾病名称如遭污名化,势必影响就医意愿,例如充满负面形象的「老人痴呆症」以及令人惊恐畏惧的「精神分裂症」,社会大众较难接纳患者,这也大幅降低病人就医意愿,在各自正名为「失智症」、「认知症」、「思觉失调症」后,确实让更多病患及家属勇于接受面对疾病,接受治疗。
甄瑞兴强调,为了照护神经多样性孩童,提供确实有效的临床治疗,台湾青少年神经多样性行动协会首度引进「青少年生活导师制度」(Life Coach for Neurodivergent Youth)概念,以及实际运作模式,生活导师了解各个孩子神经发育上的差异,针对神经多样性孩子提供高度个人化的支持策略,进而协助建立规律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