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在大陆》台湾人民爱美国?大陆朋友未看清

上一代台湾人对美国,与这代台湾年轻人对美国的态度,其实有所不同。图为美国民众为在机场恐攻案中殉职的美军献上哀悼。(图/美联社)

现在人们常言「台湾亲美」,但「亲美」一词大有学问。上一代台湾人对美国,与这代台湾年轻人对美国的态度,其实有所不同。

上一代台湾人,是真的「看见美国」的一群人。

我在大陆碰过的台湾上一代精英们,出生于六零年代,受过良好教育,有些是学者、有些是媒体人、有些是台商台干,他们在提起中国大陆时,有乡愁情怀、有大华人视角、有对未来中西冲突之忧虑、更有对大陆未来的关心及担忧。

对了,精英一词非常主观,本文用这一词,是为方便,不为别的。本篇仅是凭着个人观感,凭着些许记忆随笔而记,没有太多理论,仅有我从中感受到的真实感慨。

1 故土情与美国精神

台湾蓝绿两党的大陆政策,基本都是基于「对岸经济影响力不可小觑」的前提。民进党人过去曾说「都不懂大陆,怎么制定大陆政策」。

「大陆影响力太大,台湾必须认识」,不论是台湾政治人物还是商人都是在这前提下走向对岸。这是功利,但并非没有乡愁。

我到大陆初期,最讨厌别人问「你老家哪里的」,因为实在被问太多次了!

「妈妈福建,爸爸河南啦」(不耐烦地回答)。

「回没回去过?」

「没。」

「为什么不回去,有空回去看一下啊...」

被大陆同学、朋友、老师这样问还不算什么,偏偏也老被稍有年纪的台湾人问。一开始以为台湾人习惯用「我老家在哪」与大陆人套近乎。

某次与一位台湾前辈单独喝咖啡,他一派自然地说「我福建的」,才明白这不单是酒桌用语。

又一次与一位感觉言谈比较「绿」的前辈吃饭,他兴冲冲地跟我谈以前在美国读书时跟大陆室友过年一起尝试做年糕的经验。在宿舍偷偷搅糯米、蒸熟「其实那时在美国的台湾学生多,很多台湾人都一起住,我正好就碰到一个江南地区的,我老家也南方的……」

后来他说了什么其实我没怎么记住,只记得自己当下的想法:您不是偏绿吗?还老乡咧!

吐槽归吐槽,我心底明白那一代人省籍情结虽在,但他们经历过太多历史事件,明白「本省人」与「外省人」都有各自的不容易。

台湾老精英们与大陆上一代知识分子有些类似,目睹美国实力的同时挂在嘴上更多的,是对西方政治的信念。

从美国金钱援助台湾的五六零年代,到后来的经济崛起、亚洲四小龙,台湾就是这样子起来的。西方给台湾的影响不只是价值观,而是「这一条发展路径是对的」,这一想法长时间烙印在这些台湾精英心中。

「这一条发展路径是对的」,同时「进步」与「落后」的界线又是那么明确。那时的台湾人很明确,这就是进步、那就是落后。

但这一些,又在北京奥运与金融海啸之后,渐渐地、渐渐地,被慢慢敲碎。

2 当定律被打破

过去在台湾,我们常常说欧美成功的经验,然后再看亚洲四小龙的发展道路,我们看到了一些相似、自认从中找到了一条「定律」,但我们只看到那些相似、忽略每个地方都有不同。

当事情出乎预料时,就开始紧张了,想懂又老是读不懂对岸。

于是,我们又花了好几年去接受,过去所认知的这个定律不是定律。这是我观察台湾上一代知识分子或学者,常有的感受。

在台湾迫切想借由两岸贸易来复苏金融海啸的重创的那些年,两岸蜜月期的那几年,台湾社会在「大陆经济是不是真的这么强」与「中国大陆到底可不可怕」的讨论声中度过。

至于身在大陆的这些台湾精英呢?我与一些人聊天的感觉是,他们很早就意识到了,那条「定律」不是定律。

有人很快地接受这个现实,有人看见了、但仍在纠结与困惑。

3 「亲美」且「亲中」的上一代人

我在大陆碰到的台湾上一代人,是台湾经济起飞的得益者,是时代起落的目睹者。他们许多人又「亲美」又「亲中」。

一类人,曾经认为「这条路就是正确的,中国应该会走这条路」,后来发现并不如此,他们或许因为从商、或许因为在大陆碰到的人,他们很快意识到大陆社会、舆情发生的变化,也快速地接受这个变化。

他们对美国的一些做法大力批评,但他们记忆中仍有「那时的美国」。他们言谈很与大陆亲近,但他们聊起以前的美国经验、曾经台湾的党外运动,也仍会神采飞扬。

另一类人,曾经认为「这条路就是正确的,中国应该会走这条路」,后来发现并不如此。他们明白,但有时内心的小纠结会冒出来。

他们偶尔会很可爱地自我打脸。比如对于中美之争,曾有位见多识广的媒体前辈跟我脱口说了句,「(中国大陆)毕竟背离了主流世界那条路」,「主流世界的定义,是西方啊」我笑说。

他顿了顿,又摇头自我否定。「不对,其实话也不能这样说啦!」

也是同样这位前辈,在台湾年轻人动辄抗中、反中的当下,同样抨击「简直就是小绿卫兵」。

在大陆的台湾上一代人,有人故土情浓厚,动辄我老家福建、我老家浙江的;有人淡薄,只因活在这片土地、或是认为「这不符合民主素养」,才看不惯盲目反中的现象。

但他们都有共同点。

曾经认为这才是先进的、应该是这样的,在中国崛起后或因自己的体悟、或因现实利益,或快或慢地,明白了过去所熟悉的那套「历史规律」不过是曾经的自以为是。

他们成长的环境,是全然的西方主导;他们三十多岁后才认识正逐渐崛起的中国大陆。

又在那之后的十多年,他们才开始面对「中国发展不同于他们的经验法则」这个现实。

什么是「先进」、什么是「进步」、中国与西方未来又会如何,他们打破过去的想法,重新辩证地看待。

「没料到这把年纪了,要开始重新认识世界。」曾有一位台湾学者笑着对我说。

至于年轻的台湾人呢?

我大概在二十岁之后真正开始面对中国大陆。大学毕业后数年,同龄人在大陆工作或频繁跑大陆的,不在少数。许多人因为三十岁了、成家立业,很自然地将经济或现实考量放在「意识形态」前面。

而比我更年轻的一代台湾人,则是从小看着」中国崛起「长大。他们「亲美」,是因为看到对岸,早已不再如台湾上一代一般,单纯地「看着美国」。(郭雪筠/台北女孩)

【征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征文」栏目,延续《旺报》两岸征文活动,征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历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脸书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欢迎线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