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银行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启示

▲从3位大师学思中,启发了台湾股市资讯需即时揭露、透明,保障小股东权益,才能成为效率健全的资本市场。然而,近来股市与房市持续上涨,令人担忧是否为非理性繁荣。

【文/叶银华、摄影/陈鸿文、图片提供/达志影像法新社

美国经济学家法马(Eugene F. Fama)、席勒(Robert J. Shiller)和韩森(Lars Peter Hansen)对资产价格的经验分析,改进股债及房市等资产市场长期走势预测方法,共同获得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3位经济、财金大师的学思对全球与台湾金融市场有何启发?

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3人的个别研究为现今对资产价格的理解奠定基础,资产价格部分取决于风险和风险态度波动,部分取决于行为偏好和市场摩擦。虽然未来几天或几周的股票债券价格难以预测,但要预测未来3~5年的价格走势却是可能。因此,这3位得奖学者的研究心得与论点可能相左或相关性不高,但对理论、实务有一定深远贡献,因此同获此殊荣。

法马提出效率资本市场

首先,芝加哥大学法马教授几乎囊括所有重要的经济、金融大奖。念过财务管理投资的人皆读过他于1970年所提出、1991年修正的效率资本市场假说。由于此假说可验证技术分析(过去价量关系)、基本分析(营收财务数据)、重大资讯、法规变动对股价影响,以及搭配事件研究方法,因而造就出数不清的硕博士。1970年的效率资本市场假说,就是弱式效率市场、半强式效率市场、强式效率市场;1991年修正为报酬可预测性的效率资本市场假说。

效率资本市场指股价能立即反映可取得的讯息,使得投资人无法获得超额报酬,即仅获得因承担风险所应得的报酬。因此,有人戏称唯有内线消息或未卜先知者,才能赚取超额报酬,甚至还有人以猴子射飞镖决定买卖,拿来与证券分析师的投资决策做比较,发现前者投资绩效并不一定逊于后者,趣味的描述效率资本市场的特性。

此研究对投资人的影响是既然无法击败市场获取超额报酬,那么就不用缴费给第四台老师或管理费给基金公司,改投资指数型基金即可。但效率资本市场的前提是股市资讯透明、即时揭露才行。

公司治理贡献易被忽略

法马教授是多产、多面向的学者,但在公司治理上的贡献最常被忽略。他于1980年、1983年陆续发表3篇有关公司股东、董事经理人架构的文章,虽无数学模型,但寓意深远,因为明确描述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而不是债权人员工,理由在于公司赚得的营业收入,必须先支付货款薪资、利息与相关费用及缴纳税款后,才能轮到股东。

因此,股东在公司是最后拿到报偿者,一旦公司亏损、倒闭,股东可能没有报酬,甚至血本无归。由于股东承担公司最终风险,法马教授称股东为拥有剩余请求权者(residual claim),应由股东成为公司的所有者,组成股东会,选择董事来监督经理人。如果在法规、契约保护债权人、员工等人,皆先获得他们应有报酬,则剩余的利润皆属股东所有。在此基础下,由股东作主,公司发展会较佳。

这项研究对股市管理的影响甚大,当公司变成股东众多的上市柜公司时,保障拿公司剩余之股东的权益是最根本工作。由此可衍生出一个观念,即目前各国股市的公司多由内部大股东管理,此时保护外部股东权益则成为重中之重。

因子模型曾遭受质疑

1992年起,法马教授接连发表多篇有关于股票、债券期望报酬的三因子模型:市场风险溢酬、公司规模、帐面市价比(成长因素),也对资产评价有所贡献。他认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式(CAPM)的市场风险因子并不足。而研究CAPM的夏普教授(William Sharpe)曾在1990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为该奖第1次颁给研究财务领域。

【叶银华】现职:交通大学财务金融研究所教授学历:成功大学工管企管硕士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财务博士经历: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委员、行政院改革公司治理专案小组委员、辅仁大学金融所所长

※ 精彩全文,详见《台湾银行家11月号》。※ 本文由财团法人台湾金融研训院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