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4区桥下活化启用 提供原住民族集会运动空间
平镇原住民族集会所则在台66线快速道路下,快速路580巷旁。(原民局提供/蔡明亘桃园传真)
观音台61线桥下的原住民户外活动场在工业五路跟玉林路二段交叉路口。(原民局提供/蔡明亘桃园传真)
大园台61线桥下的原住民族集会广场位置紧邻竹围渔港。(原民局提供/蔡明亘桃园传真)
八德原住民族集会场位在国道2号桥下与东勇街交叉处。(原民局提供/蔡明亘桃园传真)
桃市府自2019年起陆续在大园、观音、平镇与八德区,打造4处原住民族桥下多功能空间,今举办联合启用典礼,每区桥下空间均有运动场、集会所与停车场等。桃园市长郑文灿表示,将高架桥下空间活化为原民集会场所,盼满足桃园原住民族人举办文化祭仪、休闲运动、集会办活动等需求。
桃市府原住民族行政局长林日龙指出,截至今年8月底,桃园原住民人口已达7.9万人,为全台原住民人口第2多的城市,为因应族人和市民户外空间的使用需求,积极推动桥下空间活化使用,设置休闲运动场、停车场与集会场所,并以景观花台和围篱网确保使用安全。
原民局说明,大园台61线桥下的原住民族集会广场位置紧邻竹围渔港、观音台61线桥下的原住民户外活动场在工业五路跟玉林路二段交叉路口、平镇原住民族集会所则在台66线快速道路下,快速路580巷旁、八德则位在国道2号桥下与东勇街交叉处。
郑文灿表示,4处空间活化工程经费约5239万元,再加上先前已完工的大溪武岭桥下空间,桃园共有5处原住民族桥下空间活动场域,满足族人集会联谊、休闲运动、举办活动与文化祭仪等多元需求,且皆以原住民族文化元素融入设计,盼让外界更认识原民文化,落实桃园多元族群共荣愿景。
郑文灿也提到,未来几年内桃园的原住民族人口数有望超过花莲县,成为全台原住民族人口最多的城市,市府会持续推动多面向照顾,包括土地回复、建设发展、产业推动、福利守护、教育扶助与文化传承等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