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埤塘美丽地景 郑文灿「艺术打桩」叙说老故事

地方中心/桃园报导

桃园市郑文灿25日出席「2015桃园地景艺术国际论坛记者会」时表示,「每一口埤塘都有自己的故事名字」,2015年地景艺术节将采取「艺术打桩」,首度引进国际艺术家驻村桃园,让国内外六位艺术家从常民生活出发,利用「一区一埤塘公园」的策略以发展各地特色,持续活化埤塘,妥善保存桃园的埤塘文化

郑文灿表示,市府也将在9月29号在老K睡眠馆举行「地景艺术节国际论坛」,以论坛方式提升民众参与意愿,并凝聚发展方向,欢迎丽有志社区营造,或热诚于艺术改造社区的工作者都能来参加。

郑文灿表示,今年地景艺术节以论坛及艺术家驻村方式,分享艺术家的艺术观点观察,利用社区营造型态,透过艺术创造社区新的认同,同时表达在地特色,让在地居民发现埤塘生态、文化及历史故事,才是真正的「艺术打桩」。他也期许经过逐年累积的打桩,让居民参与、发现在地的故事,明年地景艺术节将扩大举办,未来将采取论坛及地景艺术节轮番办理方式,达成在地深化及艺术活化的目标

郑文灿提到,桃园地景艺术节选择「埤塘」为主题,缘起先民从清朝起开发桃园台地、挖掘埤塘作为灌溉系统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桃园台地的开发史日治时期由日本水利专家八田与一开辟桃园大圳,及民国50年后所开辟的石门大圳,让当时桃园的埤塘串联成为一个完整的灌溉系统,埤塘数量最多时达到八千多口的高峰。桃园目前尚存埤塘口数为2,800多口,市府也依据「湿地保育法」保留部份的埤塘及水圳

▲桃园龙潭甘家堡前的埤塘,满满萍蓬草,具生态保育蓄水滞洪功能。(图/罗碧霞提供)

包括泰国艺术家沙卡林酷翁(Sakarin Krue-on)以八德为基地走访桃园;印尼艺术家阿里亚‧邦嘉卢(Arya Pandjalu)进驻杨梅区;生态艺术家周灵芝对滨海石沪、藻礁的生态相当感兴趣,在居民引导下理解工业区发展对生态的影响;进驻到大园内海社区的潘羽祐,则将了解当地红树林与海域特殊景观,以他充满童趣的创作为社区注入活力;范姜明道开拓新屋,保留非常多古厝大屋,今年中秋月光晚宴也在范姜古厝举办;黄瑞茂则带领学生对中坜等六个区域进行初步田调,并与社区一同进行『鱼眼生活地图绘制』的工作坊,引导每个居民用自己生活领域,向外拓展了解。这些艺术家与居民互动不仅能实现在地全球化的目标,更能展现在地特色。

郑文灿说到,「每一口埤塘都有自己的故事及名字」,例如大湳水上乐园过去旧名为「竖啣埤」,意指排水采取竖井方式控制水阀;另外桃园市府、地方法院过去都是埤塘,是填土而形成平地而兴建;此外阳明社区也是埤塘填成,旧名为「辨天池」,系因为日治时代设「丰满社」神社,祭拜「辩才天」,后来因为兴建国际机场而填土作为拆迁社区,才成为后来的阳明社区。此外,八德旧称八块厝,过去建有更寮脚飞行场,由于日治时期为神风特攻队驻地,经常遭到盟军轰炸,因此附近的防空洞也不少,也是后来在黑猫中队陈怀生殉职后更名为怀生机场。未来也期盼透过艺术家驻村和居民互动,能发掘更多在地故事。

包括桃园市议员赵正宇吕林小凤、八德区长陈玉明、中坜区长林香美、文化基金会执行长罗碧霞均参与这场记者会。

▼桃园青埔站前青塘园,休闲运动灌溉功能。(图/罗碧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