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软封城引议 柯文哲曝确诊数增多将不公布足迹、缩小疫调

台北市长柯文哲。(摘自柯文哲YT)

台北市长柯文哲提出不排除「软性封城」,引发社会各界讨论,他27日强调,如果医疗体系还可以忍受,市府尽量不去干扰整个社会运作,一旦超过容忍范围,还是要提高防疫等级。

柯文哲今赴议会报告预算追加减,面对外界关心软性封城,他指出,市府从每一天新增确诊数,有办法大概预测未来几天会新增多少确诊数,如果不做任何动作,预期新增确诊数会增加,所以会思考要不要有额外动作,按照预估5月7日台北市新增会超过1万人,中央也有相同数据,科学就是科学,预期不做任何动作,甚至因为现在把隔离时间缩短,有可能会更快。

柯文哲表示,新增确诊案例会破万是大家预料中的事,从每天新增案例,可以推算R值,就是1个人可以传染给多少人,最近数字R值大于1趋近于2,不敢预测半个月、1个月后的状况,至少未来2、3天内北市案例会继续增加,从科学上来讲不用怀疑,在可见时间内台北市案例会继续增加,防疫还是先决定战略、再决定战术再决定战斗。

他说,战略最重要的是到底允许每天新增多少案例,这可以透过公卫手段压制,来决定疫调、匡列等管理措施,战斗最不担心,台北市公务员有一定水准,只要命令明确就大家都使命必达,会做得相当好。

柯文哲提到,每日新增案例很少的时候,一旦只要出现确诊者做疫调、匡列,匡列目地以清零为目标,疫调就要详实、匡列范围扩大,确保漏网之鱼很少,包括去年6、7月花了2个月进行以确诊者为中心的疫调、匡列,让疫情最后清零,也相当成功,疫情虽然在5月大爆发,7、8月基本上有清零掉,这是病例少的时候这样做,所谓A小于1,A的N次方会趋近于0。

他认为,确诊案例多到一定程度,比方说超过200例,公布足迹就没有必要,因为整个台北市变成假象安全感,确诊数继续上升,若要用原本疫调匡列方式,社会成本太高了,北市这周一不停课的话,预计有6万名学生停课,昨天居家隔离已1.9万人,明显会继续上升,不求清零只求R值接近于1,就把疫调范围缩小,以前是发病前4天,现在是2天,落网之鱼就算了,办公室缩小范围到座位九宫格,当确诊者人数上升时,开始缩小疫调规模,当每天确诊者已经1、2000人,疫调很难做不下去,也不切实际,一下子要匡列很多人居隔。

柯文哲说,当确诊者再往上升到1天5000例,这时连安置都有问题,每个确诊者要打电话询问,要安置在家里、防疫专责旅馆或送医院,双向沟通填资料,连确诊者要安置都有困难,到最后确诊者只能发简讯通知,只有在确诊的症状严重才去医院求诊。

他强调,最后一道防线,就是防疫专责病房、病床数量,有多少人住院可以忍受,他已下令北市专责病房从5%上升到10%,北市将准备1400余床,有人问要不要再往上加,10%专责病房并不表示其他90%可以保持运作,还有其他疾病要处理,不能盲目扩充病房。

柯文哲说,要先决定台北市病房准备了1400多床,大概会先停在这里,要有很强理由才能再增加,在这状态下,思考北市每天确诊人数到多少会把专责病床占满,如果多到病房装不下去的时候,出现香港病人堵在急诊室外的局面,每天确诊人数上升到一定程度,确诊有一定百分比有中重症要住医院,当要超过负荷量时,就需要祭出软封城概念把活动降低,防止疫情继续扩张,必要时要控制疫情发展。

他指出,当确诊案例愈多,依续是不公布足迹、缩小疫调、不做疫调、不做确诊者追踪,最后一道防线是专责病房要能应付每天新增确诊案例。如果医疗体系还可以忍受,市府尽量不去干扰整个社会运作,超过容忍范围还是要提高防疫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