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署力推「水中自救4招式」 强化水安宣导

体育署力推「水中自救4招式」强化水安宣导。(体育署提供)

为强化学生游泳及水中自救能力,教育部体育署配合12年国教课纲,110年9月函颁修正「全国中、小学学生游泳与自救能力基本指标」,从国小到高中订定各阶段的游泳及自救能力,共分为五级,加入意外落水的「着衣游泳」、「着衣解脱」的自救技能,以及「岸上救援」的救生方法。夏日戏水多,体育署已通函全国各级学校,要求校方应在假期开始前加强水域安全宣导,并呼吁学生熟练「水中自救」4招式。

「水中自救」4招式为「拍打水面」、「运用漂浮物」、「水母漂」及「仰漂」。「拍打水面」:双手水平举起向下平拍水面,并大声呼救,利用动作和声音引起注意。「运用漂浮物」:运用现场可得的漂浮物,或是脱下身上的衣物从头后向前抛,让衣物充满空气形成浮具。「水母漂」:深吸一口气,脸向下埋入水中,手与脚向下自然伸直,并将身体放松。「仰漂」:全身放松,吸满气后头部慢慢后仰,换气时用口快吐快吸。

体育署表示,学生除熟练「水中自救」4招式外,戏水时应选择具有救生设备与专业救生人员的场所,且不要作出危险行为及跳水。依据教育部校安通报系统统计显示,学生溺水事件多发生在例假日,特别是毕业季与连续假期。近日花莲县两名学童在台风侵台前夕,在未告知家长情况下至加湾海滩戏水,被大浪卷进海中,一名学童幸运获救,另一名学童送医后不治。获救关键原因是该名学童落海后冷静面对、放松漂浮并等待救援,且具备第三级水中自救能力,水中自救能力共分为五级,其中第三级水中自救能力指标包含「水母漂可达30秒」及「仰漂或立泳可达15秒(含)以上」。

「全国中、小学学生游泳与自救能力基本指标」增加「着衣游泳」、「着衣解脱」及「岸上救援」三项技能,「着衣游泳」为遇着衣不幸落水时,训练判断是否可立即回到安全地点,如须游回岸上,则要考虑距离的远近,倘离岸较远或溺水者本身水性不佳,则应先在水中脱除累赘的衣物,以利安全上岸。「着衣解脱」则是模拟溺水者在水中脱除累赘的衣物,脱衣物则依影响溺者行动的顺序,应先脱去外衣,次为鞋袜、再次为长裤、衬衣,且在水中保持镇定、冷静,切忌胡乱撕扯。「岸上救援」为训练岸上救援溺水者之优先顺序,切勿贸然入水救援,可透过采取手援、脚援或物援协助救援溺水者。三项新增技能内容透过模拟意外落水的情境,习得延长在水中生存的机会。

台湾四面环海,海边是民众夏日消暑戏水的首选,但同时也潜藏着许多溺水陷阱,陷阱之一就是「陡降型海滩」,以花莲七星潭、高雄旗津、宜兰内埤海滩等地最为常见。离岸十至数十公尺之外地势陡降,甚至有深达百公尺的暗沟,易形成「反卷流」,当长浪一来,极容易被卷到外海。此外,提醒民众在海边当发现溺水者时,应第一时间拨打救助电话「海巡服务专线118」,才能最快通报驻地海巡人员并进行救助。

体育署已请各地方县市政府,加强于各危险水域巡逻与警戒任务,并再次呼吁,家长应关心注意子女之行踪,避免其独自或结伴到危险水域戏水,如遭遇台风过境、大潮、豪雨等天候状况不佳时,也应立即停止水域活动,以降低溺水意外发生,并要将「水中自救4招式」学好学满,在决定命运的瞬间,才能可以靠自己救自己。更多学生水域安全宣导资讯可以参阅教育部体育署学生水域运动安全网(网址:https://watersafety.s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