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不是的父母!孝顺绝非应该的事 教育都搞错了

作者周志建 摘自:方智出版社《跟家庭伤说再见:与生命和解的故事疗愈》

●精选书摘内容

「原来,孝顺父母不是唯一的真理,更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学员小莉上完课后,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只因我那句话:「要一个从小被虐待的孩子去孝顺父母,天底下再也没有比这更残忍的事了。」她深深被同理了。最后,她感慨万千:「这句话,一针见血,打破我多年来的困惑与痛苦。我终于解脱了。」生命的救赎,原来这么简单,只要一句话,一句可以打破「框框」、同理人的话,人就获救了。小莉的回应,引发大家的共鸣。于是我这才意识到:原来,有这么多人被困在「我应该孝顺父母」的枷锁里,痛苦不堪。于是,我接着多做了些解释:

「你不觉得孝顺父母这观念是被建构的吗?这是一种社会建构。」

「从小,不管在家里、学校、媒体、教科书里,我们无时无刻不被洗脑长大以后应该孝顺父母,这件事,不知何时变得如此天经地义、不容质疑。或许对大多数人而言,它是真理,我同意。但对某些人而言,却不是。如果这件事硬要套在每个人身上,就是压迫,这样的紧箍咒,会叫人痛苦万分。」请理解,不是每个父母都像你爸妈一样爱孩子的,好吗?某一年母亲节,我看到一篇文章,让我有点火大。那个故事说:作者念小学时,下雨天只要忘了带伞,母亲总会即时出现在教室门口。如果早上粗心忘了带便当,母亲也总会在中午前带到学校,从不会叫他挨饿。当他行至中年,母亲已去世,回忆过往母亲的恩慈,叫他感慨万千:「子欲养,而亲不在」。最后,作者开始扮演起老师,教化读者:「所以你们一定要孝顺父母,以免子欲养,而亲不在,后悔终生。」每次看到这种文章,心里很想骂人。「对不起,不是每个人都像你这么好命,有一个会帮你送伞、送便当的好母亲,好吗?」没错,是该孝顺,但那个人是你,不是你的读者,请搞清楚。

曾经一位个案告诉我:小时候上学,每次下大雨,看到同学的父母送伞到学校,她心里都好羡慕、好羡慕。她说:「这种事绝对不可能出现在我身上的。」有一天突然下大雨,雨下很大、很久,同学们纷纷被父母接回家了,学校里空荡荡的,只剩下她一个人。她很孤单、很害怕,但心里却想:如果不早点回家,一定会被挨骂,于是淋着雨跑回家。回到家,全身湿淋淋的,母亲看见,不是安慰疼惜,而是立刻拿起藤条混身乱打,理由是:「要是妳感冒了,老娘还要花钱给妳看病。」请你告诉我,如果这是你的父母,你会写出怎样的文章来?你还会感激母亲的大恩大德吗?请将心比心。请不要以为这样的父母是电视剧里演出来的,不存在人间。在我的课程、咨商里,比这个惨十倍的个案多得是。不骗你。如果,你父母从小疼你、爱你,孝敬父母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爱是一种自然的流动,不是脑袋里的教条规训。人家怎么对你,你自然会怎么对人,这件事再自然不过了。因此,孝顺父母,不是「应然」,更不是道德、规范。当有一天,孝顺父母成了一种规范时,这种孝顺不叫爱,而叫「压榨」、叫「控制」,这是扭曲的爱。偏偏,在我们文化里,多数家庭都是这种「扭曲的爱」。「你要考一百分,妈妈才会爱你。」「乖乖听话、长大以后要当医生,爸爸才会喜欢你。」熟悉这样的语言吗?这是有条件的爱,其实也是「交易」,它不是爱。「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这是许多家庭常见的戏码。所以,待在家里,人人感到窒息、个个都想逃家。这就是「家」之所以成为「枷」的原因。不管在东方或西方都一样,我们的文化、教育或宗教信仰,都奉行着孝顺父母这样的「铁律」,这个价值如此坚固、不容质疑,否则天打雷劈。偏偏有一位西方心理学家,却胆敢对这个「铁律」提出质疑,她认为这个观念不是唯一真理,甚至对有些人而言,根本就是「迫害」。那个胆大妄为的心理学家,就是《身体不说谎》的作者爱丽丝•米勒(注)。她是一位儿童心理学大师,曾发表过很多有名的著作,如《幸福童年的秘密》与《夏娃的觉醒》等,她根据自己的经验及案例研究,深切的发现:童年受虐经验对当事人的健康戕害极深,有时、就算内心否认,身体依然会泄露出秘密来。没错,很多身体的疾病,其实都源自于心理,而且,跟童年的受虐创伤经验有关。我二十年的咨商临床经验,也是如此告诉我。

在《身体不说谎》这本书里,米勒分析了众多著名作家与当代个案的病史,她发现:以孝顺为名的压抑及虐待,对我们身心的戕害最深,叫人一辈子痛苦不堪。对一个从小被虐待、缺乏爱、身心受创的孩子,长大以后却依然要背负着「我应该孝顺父母」,不然不孝的罪名,她称之为「黑色教育」。这绝对是「二次虐待」。或许因为米勒自己从小也是个受虐儿,从自身经验出发,她发现传统心理治疗对受暴者是帮不了多大忙的,因此她放弃以传统精神分析方式去治疗病人。她认为,病人真正的问题出在:我们都被套在「孝顺父母」的观念上、无法挣脱。因此,她开始对这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文化,提出严重的质疑与批判。这就是后现代的「解构」。当她提出这种「天打雷劈」的质疑时,想当然尔,立刻引来某些卫道人士的批判与攻击,但尽管如此,她依旧忠于自己,勇敢发声,出了很多书,帮助那些受困在「我不能怨恨父母,我应该孝顺父母」的受虐者,走出人生的阴霾,获得重生。好生佩服爱丽丝•米勒的勇气。她的研究及对传统「孝敬父母」观念的质疑,刚好跟我这几年所做的故事疗愈工作,不谋而合。很高兴我们在做一样的事。是的,天下「有」不是的父母,请不要轻言宽恕。「请原谅自己的不能原谅」,「原来,我可以不喜欢自己的母亲」,我的书《拥抱不完美》里,给出这样颠覆传统观念的故事,叫许多从小活在暴力阴影的朋友,终于解脱。亲爱的朋友,如果你依然在伤痛里出不来,请你,安静下来,看看爱丽丝•米勒的书,再看看我的《拥抱不完美》,好吗?或许,从别人故事里,你会看见自己,进而疗愈自己,请不会再强迫自己去做违背心意的事了。一切救赎,都来自于打破自己。打破旧思维、旧模式,打破从小被深深建构—应该孝顺父母—的观念。孝顺,不是应该的事,而是自然的事,我们的教育都搞错了。如果你目前做不到孝顺,请不要自责,这真的不是你的错。

注:爱丽丝•米勒(Alice Miller, 1923.01.12─2010.04.14)是一位以关注儿童早期心理创伤及其对成年生活影响而闻名世界的心理学家。她颠覆了传统的儿童心理观点,提醒世人认识父母对儿童造成的侵犯,在欧洲引起重大回响。终其一生,她以激进的人本态度,希望还给孩子一个应有的成长环境。着有《幸福童年的秘密》《夏娃的觉醒》《身体不说谎:再揭幸福童年的秘密》等(繁体中文版于心灵工坊出版)。

★本文经方智出版社授权,摘自《跟家庭的伤说再见:与生命和解的故事疗愈》

★不敢说出口的秘密,最需要被听见。说出你我的故事,疗愈家庭的情绪创伤。当秘密不再是秘密时,眼泪洗刷去满布灰尘的心,我们就自由了。

您有妈妈经、爸爸经想大声说吗?《ETtoday东森新闻云》亲子版欢迎您来分享育儿心得,来稿请寄「parenting@ettoday.net.tw」,并请注明「个人简介」。本报保留筛选、修改权限,文章登出不另行通知,不便之处敬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