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七号坠入大气层,3.5亿直接烧毁,为何美国龙飞船能回收利用

前言

浩瀚宇宙,璀璨星空,是我们人类一直以来都想去探索的地方,那里既神秘又令人心生向往,之后经过不懈努力,人类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

而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强,不断地进行追赶,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就在11月17日,天舟七号完成了它的使命。

不过,很多人都好奇一件事情,那就是为什么天舟七号明明是花了3.5亿造出来的,却要直接销毁,而不是重复使用呢?

设计理念与技术路径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在航天领域上面的成绩已经越来越出色,不断将航天员送上太空,完成了一系列珍贵的数据统计。

相信在11月18日,大家都看到了这样一条信息,那就是天舟七号货运飞船结束了它长达十个月的太空之旅。

之后天舟七号已经受控再次进入大气层进行销毁,到此天舟七号的使命完成,告别“天宫”。

此次天舟七号可是带着任务上去的,其中任务的一大亮点在于,天舟七号首次采用3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模式,为在轨航天员乘组“闪送”物资。

不过很多人在看到这样的消息以后可能脑海中都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天舟七号不能重复使用而是一次性呢?

先来看看天舟飞船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伊始,天舟货运飞船的太阳翼就创造性地采用了玻璃纤维网状结构的半刚性基板。

从一开始,天舟七号就确定为一次性使用,这也就意味着,它无需考虑复杂的回收流程和昂贵的回收系统,可以将全部资源集中于提升货运能力和可靠性。

其实不仅仅是天舟七号,从天舟一到天舟八全部都是这样的设计理念,为的就是出于安全和环保的考虑。

因为在太空中飞行的航天器如果失控了,可能就会与其他的航天器发生碰撞,造成严重的后果。

除此之外,一些航天器在完成使命之后,还能飞行很长时间,这样一来对于其他航天器来说就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也正是因为这样,现在的卫星、货运飞船在完成使命之后,就会进入大气层,让它们在大气层中燃烧殆尽。

你知道吗,天舟货运飞船造价非常昂贵,根据我国发布的航天资料显示,神舟载人飞船单艘成本8.5亿元,而天舟货运飞船单艘成本3.5亿元。

不进行回收的另一个原因还是要考虑成本问题,当然如果要进行回收的话,在技术上是不成任何问题的。

对于天舟货运飞船,我们的目标是追求更强的运输能力,因此,从一开始我国就没有打算进行回收,说白了就是一次性。

如果真的要回收,那成本可就太高了,比如必须要全面地进行“保护”,还要在里面添加可控部件,这样一来成本自然就高了。

要知道,太空环境与地面环境可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这期间有存在对地球生命有危险的细菌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样一来,是不是觉得直接销毁更好呢?可能有些细心的人就会想,我国考虑了这么多,为什么美国的龙飞船却可以回收呢?

可重复利用的先锋探索

与天舟七号“一次性”理念不同,龙飞船的设计目标是实现可重复利用,它在完成任务后,会降落在海面上,经过检修和维护后,便可以再次执行任务。

这种设计可以说大幅降低了单次发射的平均成本,提高了航天器的使用效率,龙飞船作为现役货运飞船中的佼佼者,这个设计可以说非常棒。

要知道,一次性使用成本是很高的,很显然,龙飞船就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成本问题可是人们尝试航天器回收再利用的最直接考量。

而且重复利用路漫长,龙飞船的重复利用,给各方带去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期待,也打开了另一扇新的大门。

龙飞船还需要配备复杂的隔热系统、降落伞系统和海上回归系统,这些都增加了飞船的重量和制造成本。

除此之外,回收后的飞船还需要进行全面得到检测和维修,这样一来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龙飞船的设计理念,体现了美国航天工程追求技术领先性和长期投资的特点。

其实说到最后,天舟七号和龙飞船的设计理念差异,最终都指向了经济层面,航天工程从来都不是一项廉价的工程,而是一项十分伟大,决定国家未来在航天领域地位的大工程。

我国和美国在货运飞船设计理念上的差异,反映出了两国在航天资源配置和发展策略上的不同选择。

不管怎么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成绩已经越来越好,从当初的落后到现在的领跑,我国不断在提升自身的实力。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设计理念,所追求的目标也不同,就拿美国来说,他们在航天领域的成绩一开始确实领先,然而,这些年的美国却是将思想停留在以前,不懂得创新。

这也就导致了美国航天事业在原地踏步,止步不前,反观我国,不听创新,研究人员不断进行探索,最终赶上美国,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制造”的崛起。

对于我国来说,建立自主的空间站是我国航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实现我们心中的目标是我国一直以来的坚守。

结语

无论是天舟七号的一次性设计,还是龙飞船的可重复利用设计,都必须要考虑到对太空环境的影响。

中美两国的设计理念,反映出了两国在航天领域所追求的不同,这两种策略各有各的优劣,但同时也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成功。

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在航天事业上将会更进一步,推动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