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比增加69只新公募,华夏基金上半年揽获10.62亿元净利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庞华玮 广州报道作为全市场第一大被动指数型基金的供应商,华夏基金的管理规模连续3年在大熊市的情况下实现逆袭,但其半年报数据仍然出现了营收净利双降的现象。
8月6日,中信证券(600030.SH)披露了旗下子公司华夏基金未经审计的上半年业绩。
公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华夏基金母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较去年同期上涨近20%。然而,同期它的营收净利却双双下降逾1%。
双降
中信证券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30日,华夏基金总资产188.38亿元,这一数据较2023年同期的171.88亿元上涨9.60%。
截至2024年6月30日,华夏基金母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为21584.89亿元,这一数据较2023年同期的18016.65亿元上涨19.81%。
华夏基金属于头部基金公司。Wind数据显示,从今年二季度末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来看,华夏基金旗下的公募基金规模15085.42亿元,非货币基金规模9520.58亿元,均在行业排名第二。同期有公募基金449只,较去年同期增加69只。
然而,尽管华夏基金规模上涨近20%,但华夏基金公司的营收利润却双降逾1%。
公告显示,华夏基金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6.69亿元,净利润10.62亿元,综合收益总额10.69亿元。
总体来看,华夏基金2024上半年营收同比减少0.42亿元,下降1.13%;净利润同比减少0.13亿元,降幅1.21%。
如果考虑到中信证券此前披露数据,2024年1–3月, 华夏基金实现净利润5.18亿元,上半年净利润10.62亿元。简单计算二季度净利润为5.44亿元,环比增长0.26亿元,上涨5.02%。
中信证券2023年年报指出,2023年,华夏基金产品成立数量仍保持行业领先,权益基金中期投资业绩排名行业前列,社保投资业绩出色,ETF规模和增量保持行业领先,货币基金规模实现较快增长,积极推进养老三大支柱业务,引领消费类REITs业务发展,正式获批股权投资子公司牌照,应用多项领先技术,高效赋能业务发展,不断强化团队建设,资产管理规模进一步提升。
原因
基金行业整体降费,导致基金公司收入有所下降。
相比去年同期,华夏基金非货币型基金管理规模从8123.02亿元增长到10100.17亿元,其中增长大部分来自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而混合型基金的规模却逆势缩减。
“债券型基金和被动指数型基金的收入比偏股混合型基金更低,所以华夏基金的这种产品结构导致收入下降。”王祎说。
简单来说,华夏基金上半年基金规模增加的是对基金公司来说收益率较低的“被动指数基金+债券基金”,减少的却是对基金公司来说收益率较高的混合型基金。
而上半年华夏基金净利润的下降则与营销费用有关。
上述公募人士说,“不是说基金管理规模上去了基金公司的营收利润一定涨,因为成本太高了,特别是其中的营销费用。今年严监管下券商的一些玩法不能做了,这导致ETF的营销成本上升,而未来ETF营销成本可能还会变得更高。估计以后ETF只能是大公司的烧钱游戏,小公司没法玩,也很难有基金公司再进入。”
基金行业竞争加剧,管理费用和营销费用的增长也对基金公司利润造成拖累。
公募管理规模节节攀升,由年初的27.27万亿元,增长至上半年末的30.71万亿元,增长3.44万亿元,增幅12.61%。
基金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市场环境、基金管理规模变动、投资业绩、费用控制等。不同的基金公司有不同的业务结构和市场定位,其营收和净利润的波动情况也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