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箔老三断开Me Too红海 从连亏五年登上EPS高峰

金居开发总经理李思贤(摄影・郭涵羚)

「我们要成为最佳化应用的铜箔制造与服务业者。」2016年第三季末,供应电子零组件上游材料的铜箔厂金居总经理李思贤,对着会议上逾30位核心员工喊出未来要转往高附加价值领域的愿景,当时,大家面面相觑,没人听得懂,甚至连他自己都有点心虚。「他们应该觉得我在『练肖话(台语:讲疯话)』,」李思贤开玩笑的回忆。

但,这场会议,却成为这间公司命运翻转的起点。

金居去年每股盈余(EPS)6.03元,较前一年大幅成长超过180%,写下上柜以来新高。

在资本市场上,它也因取得全球前2大伺服器处理器英特尔、超微(AMD)认证,使股价被追捧,过去3年成长逾91%,比大盘同期涨幅高出36个百分点,来到55元。

空降总经理拒绝机会财

不拚产能,改走差异化路线

但,不过几年前,这还是一间曾连续亏损5年,股价最低仅7块多的企业。在国际大型展会上,甚至会被买家质疑「Who is Co-Tech?(金居是谁?)」

长久以来,台湾对铜箔材料产业的想像,就是价格为王、拚产能。国内业者的技术多出自美、日厂商授权,少有自主研发;同时,铜箔被当成大宗原物料,跟随供需周期变化,景气旺就大赚,供过于求时,价格就由人开,过去30几年,此产业大都是在景气循环宿命中度过。

而产能在国内排老三的金居,除了产量输,不论产品线、或垂直整合程度,也都不如对手,因此一直居于下风。

李思贤是出身自台达电、光宝等系统厂的「局外人」,14年才接任总经理,面对一手烂牌,他决定趁景气顺风时,让公司不再受宿命摆布。

2016年那一年,受惠于电动车崛起,不少同业将产能挪做需求强劲的锂电池铜箔,使原先的印刷电路板(PCB)用铜箔,瞬间变成抢手货。不仅加工费较最低谷时翻倍成长,客户甚至喊出签年约、价格随你开的优渥条件。这让该公司转亏为盈,有了转型底气。

但同时,他还得拒绝诱惑。这产业向来景气一好,各种利害关系人就会要求乘势扩大产能。但他知道,这是标准的机会财,若没有回头把技术底子打稳,潮水退了,又会发现自己没穿裤子。「我们不要一直处在供需反转的宿命里!」

可是,金居究竟该从哪里打底,才能摆脱宿命呢?

一方面,他们当时切入了iPhone用的薄型化反转铜箔,初尝高附加价值的甜美滋味;另一方面,做终端装置出身的李思贤,认为要强调差异化才有机会,因此订下目标,金居要朝小而美路线前进。

「(过去)铜箔就像面粉,各家都有,」金居行销处处长杨正平解释,直到近5年至7年,差异化的铜箔市场需求才有较明显的成长。

被「洗脸」后积极转型

扛逾10项专案带头攻新缺口

接着,金居也把握住了一个产业板块松动的机会。

17年底,英特尔正准备启动新伺服器平台的材料认证,因为传输速度提升,铜箔与铜箔基板的规格都得升级。负责整合上游铜箔材料、报价给组装厂的PCB业者,因为规格升级,价格一下涨了2成,最下游的品牌端更难以接受。

因此,金居更积极把握每个新材料送认证、直接面对客户的机会。但当时在拜访国内伺服器组装大厂介绍产品时,却被客户不断「洗脸」,「Me Too产品、没特色、不具竞争力,」李思贤回忆,当他骄傲的告诉客户自家产品规格时,客户只反问「然后呢?」

但他并未武装自己,反而收起脸面,积极求教。「不服气当然有,但客户觉得我们不行,你据理力争要干什么?」李思贤心想,何不转个念,跟对方说,「歹势啦,你看我们该怎么办?」

客户告诉他,既然金居既有产品,都已有人各据山头,现在,市场出现新缺口,他们何不放手一试,做出打破既有框架的产品?

客户建议,他们不要只是在既有的次级框架下,做到性能最好,也不要跑去高级的框架下做最便宜的,而是想办法打出一个中间选项,兼顾效能与成本,自创出一个新级别。

虽有了贵人当头棒喝,但要付诸实践却很不容易。因为,这不仅得改变材料的结构设计,甚至等于要改变铜箔产业数十年来定义规格的框架。可是李思贤知道,自己没有本钱犹豫,即使再难,「就是得找出路!」

眼前是大刀阔斧的转型路,但,李思贤面对的员工群像却是:年资超过15年、几乎从草创时期就在的人占4成以上,且工厂每日按表操课,10多年来没有大变动,要打破惯性,人往往会问「真的假的?」

为了展示决心,第一步,他先校长兼撞钟,用行动力感染同事。不论是直接与工厂讨论产线安排,跟着研发、讨论规格、检视实验结果,甚至拜访客户、议价,都自己扛起来,曾经同时身兼超过10个专案负责人,用行动证明自己玩真的。

用实际行动演示「军令如山」后,第二步,他开始赋权员工。因为要从原本标准化的产品,跨足到差异化的高附加价值产品,意味着新制程参数、新配方的导入,产线的弹性必须更强,才能跟上。

因此,他授权给第一线员工,过去要层层上报到厂长、总经理才能做的变动,现在只要领班与现场人员就能下决定,转型的齿轮一个牵引一个,让产线更有效率。

最后,当先前转型的小步快跑,让该公司新产品在客户认证上不断累积信心;有了小胜利后,他开始沉淀反思,回头「补课」。

他坦言,当初自己身先士卒,揽起许多工作,虽最有效率,但却不是最好的方式。

「(过去拚)转亏为盈,有点像是one man show(个人秀),东西用一用、效率挤出来,但要永续经营,那就需要有一个团队,」他比喻,板凳深度不够,就无法打世界杯,但转型、团队升级的底蕴像酒,需要时间酿。

于是他回头补课,让转型,不是只有产线或研发团队的事,要把DNA深植到全公司各部门。例如该公司每周的新产品送样会议,就变成行销部门磨练的训练场。

过去,金居内部掌握新产品开发进度,因行销窗口的专业不足,多半由研发人员报告,但为了让转型变成所有人的事,这2年,已全数转交给行销同仁,以战代练,快速成长。

下游客户究竟如何应用他们的产品?竞争者有谁?已内化为行销团队的基本功。随着专业感提升,随之收获的是来自客户端更多的讯息量,再反馈到研发端,形成正向循环。

杨正平很有感,他说,比客户关系、猜同业报价,抢先出手的「老式商业行销」比率已经降到10%以下,取而代之的是诉诸专业,让产品性能自己说话的方式。

统一投顾总经理廖婉婷观察,金居把握住了伺服器改朝换代的转型先机,如今在新的伺服器平台有7、8成以上市占,并持续拓展电动车等新市场。但因该公司来自消费性电子营收比重仍过半,后续仍得观察全球经济成长放缓,会否带来硬着陆冲击。

「穷则变、变则通,」李思贤受访时不断强调,其实转型,就是不断的转念,在看似一手坏牌中,去盘点出希望,「说穿了,我们就是在找出路。」

当我们直接面对自己的不足,把自尊收小时,路,或许就出现了。

商业周刊18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