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呵护儿童 点亮多彩假期
■呵护孩子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寒假,首先需要保障孩子安全
■点亮孩子的多彩假期,既需要各地各有关部门主动作为,也需要广大家庭积极行动,实现双向奔赴
“把爱带回家,同心护成长”。近日,全国妇联、教育部等十六部门印发通知,联合部署开展“把爱带回家 同心护成长”2025寒假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呵护孩子们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和有意义的假期。
眼下,各地各学校正迎来寒假,十六部门就儿童如何过好寒假作出具体部署,恰逢其时。这一部署,聚焦思想引领润童真、安全知识护童行、亲子陪伴添童趣、关爱帮扶暖童心等方面,不仅回应舆论关切,更体现了对儿童的关心关爱。
生命至高无上,安全排在首位。呵护孩子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寒假,首先需要保障孩子安全。“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为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着眼儿童可能面临的意外伤害和违法侵害,做实前端预防,守护假期安全。呵护孩子安全,需要处处用心、时时用力,多一些“早想到”,少一些“没想到”。
此外,除了堵住风险的源头、掐断隐患的苗头,还需开展安全知识宣传进社区、进家庭活动,让孩子拥有自我保护的“小锦囊”。比如,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普法宣传,提升儿童法治观念和素养,增强自护能力等。
寒假期间正值农历新年。不久前,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一个“非遗版”春节,各地各部门大有“文章”可做。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早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又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大有深意存焉。值此机会,不仅可向孩子讲述春节的演变历史,还可向孩子普及与非遗有关的常识,从而激发孩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按照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依托儿童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机构,发挥纪念馆等阵地作用,创新活动载体、挖掘特色资源,广泛开展写春联、剪窗花、游园会、闹元宵等年俗文化活动。应该说,各地过春节,风俗不尽相同,但写春联等习俗则具有普遍性,让孩子写写春联、剪剪窗花,不仅能带给孩子鲜活的体验,更能滋养孩子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感悟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厚植家国情怀。
开展年俗文化和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不妨多一些“水灵灵”的创新。真正遵循广大儿童的成长规律,体现儿童视角,让活动更有吸引力和可及性,才能引发儿童的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乎其内,沉浸其中。
点亮孩子的多彩假期,既需要各地各有关部门主动作为,也需要广大家庭积极行动,实现双向奔赴。为此,各地要抓住寒假亲子欢聚时机,用好“幸福家·家庭教育服务园地”等平台资源,组织开展生动有趣、富有内涵的益智科普、运动健身、劳动实践等亲子活动,帮助家长科学育儿,让儿童在亲子互动中释放纯真天性、欢享快乐寒假。
十六部门印发的通知还提到,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流动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同在一片蓝天下,同怀一个梦想,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尤其需要关心关爱。对这一特殊困难群体,不仅监护人要尽到责任,基层政府、村委会和学校等也要尽到安全管理、监督、教育等责任,不能让他们成为被忽视、被无视的群体。
唯有更用心、用力、用情,才能让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流动儿童过一个富有意义的寒假。具体来说,不仅为他们撑起爱的天空,关心他们的冷暖,解决他们最迫切的需求,还要结合实际、主动发力,确保他们假期不脱管、生活不孤单,带给他们精神慰藉的同时,做好安全教育等工作,让他们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守护中尽情绽放。
“今天的少年儿童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接班人和未来主力军。”呵护孩子过一个安全祥和的寒假,一路陪伴他们健康成长,是亿万家庭的心愿,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我国有4.9亿多家庭、2.98亿儿童。大家一起努力,聚焦家风家教引领、维权关爱守护、家校社协同育人等,让广大儿童拥有更光明的未来。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1月15日 第02版
作者:王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