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揭密》陆政治运动扼杀棒球发展 期待超级球星带动热潮
2008奥运12局下半中国棒球队一记再见安打击败中华台北队,是中国棒球迷的珍贵回忆。(图/凤凰网)
台湾的中华台北棒球队获得12强邀请赛冠军,许多大陆网民纷纷向大陆的台胞与棒球迷们致贺。但有些大陆网友因为对棒球较为陌生,发文贬低棒球运动,并称中国人对棒球毫无兴趣。但事实上棒球中国已有极长远的历史,在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与中共建政时期都曾是大陆极热门的运动,直到1960年代才因大量的政治运动而销声匿迹。本世纪初以来美国大联盟深入经营大陆的职业棒球市场,目前至少有7名大陆的棒球选手在美国职业球队打球,未来可能需要出现超级巨星才能带动风气。
近日在大陆网上有不少网民对台湾的棒球代表队获得12强邀请赛冠军表示祝贺,大陆棒球人口不多,有部份网民冷言冷语地评论棒球是「我见过最傻X的运动之一,规则难懂到让人根本不想去理解」,许多人表示对棒球没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接触得少,觉得规则太复杂。这些情况当然可以理解,有些网民认为棒球运动是美国与日本人的玩意儿,中国人不会感兴趣,显然也是他们对中国大陆棒球发展的历史不了解所致。
中国大陆早年推动棒球活动的人很多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学者或日本、东南亚的华侨。(图/澎湃新闻)
棒球从西方国家传到中国始于从晚清时期,它与其他西方的竞技体育透过外国租界、通商口岸与商人、船员水手,以及西方教会、学校教师等管道进入中国。20世纪初在天津创办南开中学的张伯苓就是棒球的爱好者,该校也因此成为中国大陆棒球的主要发源地。另一个管道则是由日本人带到东北与华北,成为日治区内学校与驻地部队的重要体育活动。
当年推动棒球活动的人很多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学者或日本、东南亚的华侨,到1930年代中国各大学之间的棒球比赛已经相当频繁。抗战爆发后,有些日本战俘还会教国军与八路军学打棒球。大陆历史学者沙青青曾研究棒球进入中国的历程,撰有《为什么棒球在中国不流行?―美式消遣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一文,对这段历史有深入的研究。
文革末期大陆棒球运动有了复苏的迹象,在时隔13年后的1974年,大陆全国性的棒球比赛恢复举行。(图/澎湃新闻)
早年的中共也有棒球的爱好者,最知名的是喜欢体育活动的中共10大元帅之一刘伯承,1940年代在他麾下的129师棒球运动非常普及,他认为军事体育非常重要,棒球也可以锻炼臂力,对投掷手榴弹很有帮助,加上器材简单花费较少,还可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将它纳入「军事体育教育」的一部分。
1949年中共建政后,棒球一度也是主流运动之一。1952年8月1日首届解放军运动会在北京郊区举行,除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等运动外,棒球也被列入正式比赛,当时中共6大军区及海军、公安部队皆派出棒球队参赛,是中共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的棒球比赛。此后数年内还为棒球陆续颁布了比赛规章,并为了未来与美、日专业队伍交流,特地由解放军培训一支八一棒球队做为代表队。
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中国棒球队在小组赛中首次以1比0战胜日本队 。(图/中新网)
到了1959年中共第1届全运会上,参加棒球比赛的队伍增加到24支,还包括由香港、澳门前来参加的队伍,最后由以日本归侨为主要成员的北京队夺冠。由于棒球与外国及侨区的关联,这项运动更多地被赋予「体育统战」的色彩。但是到了1960年全球陷入冷战后,具有浓厚美国色彩的棒球开始受到批评,《人民日报》指控它是「腐化堕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此后一连串的政治运动展开,到1963年6月棒球运动在大陆已完全销声匿迹。一直到到文革结束后,棒球运动才缓慢地恢复。
1974年大陆棒球比赛再次举行,主要是受推动对日外交的影响,当时棒球代表团互访成为中日交往的一种模式,除了日本企业、大学派球队到大陆交流之外,还有旅日台胞棒球队来访,中方也组织棒球代表团赴日访问。此后棒球一直做为统战工具,1990年代大陆开始聘请一些台湾知名的资深棒球选手到大陆担任教练,仅仅十多年后的2008与2009年,大陆棒球队分别在北京奥运会与WBC经典赛上2次击败来自台湾的中华台北队,震惊了台湾棒球界。
大陆棒球打赢台湾球队并未重新燃起大陆棒球风潮,反而是部份大陆年轻人受美式流行文化和日本动漫的影响,渐渐开始接触美日职业棒球。(图/凤凰网)
虽然打赢台湾的棒球队,但仍未重新燃起大陆的棒球风潮,反而是部份大陆年轻人受美式流行文化和日本动漫的影响下,渐渐开始接触美日职业棒球,大陆各地也出现了不同级别的棒球赛事。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为开发大陆市场,2007年开始在大陆各地学校推广棒球,并建立MLB棒球发展中心。一些有棒球天赋的学生已踏上职业棒球之路,其中有7人已加盟MLB,分别在密尔沃基酿酒人队、匹兹堡海盗队、巴尔的摩金莺队与费城费城人队效力。
大陆的棒球选手赵伦、伊健和寇永康签约密尔沃基酿酒人球队。(图/搜狐网)
有棒球专业人士分析,大陆棒球或是赴美打MLB的球员无法引爆观众的热情,最主要原因缺少一个超级巨星,例如日本的大谷翔平,或类似姚明当年在NBA那样的球星来带动。这种分析根据美国一些外籍球星在其本国发挥影响力的经历做出的结论也很有道理,但要培养出这样的球星也要在本国国内有相当的环境才行,这种条件恐怕还得要有10年以上的时间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