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不停的纸片人 易被忽略的肠系膜动脉症候群

▲郭综合医院放射诊断科邱伯尹医师指出,上肠系膜动脉症候群患者多为女性,反复发作患者可有贫血、消瘦等营养不良表现。(图/记者林悦摄)

记者林悦/南市报导

郭综合医院放射诊断科邱伯尹医师指出,上肠系膜动脉症候群,又称为压迫性肠梗阻、Wilkie病,系指由于上肠系膜动脉压迫十二指肠的第三部分,所引起的十二指肠部分或完全梗阻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患者多为女性,反复发作患者可有贫血、消瘦等营养不良表现。

邱伯尹医师说,上肠系膜动脉症候群的发生,与十二指肠、上肠系膜动脉和腹部主动脉三者的解剖位置有密切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十二指肠位于腹部主动脉及上肠系膜动脉(腹部主动脉其向前的分枝) 的夹角之中,十二指肠其后为腹部主动脉和脊柱,其前方为斜行向下的上肠系膜动脉,正常人的夹角为45~60度。当脊柱前倾,内脏下垂,肠系膜过长过短,或上肠系膜动脉本身的变异等,均可造成肠系膜向下牵拉,使夹角变小,当夹角<20度,就很可能压迫十二指肠的水平部,形成肠管的狭窄,进而出现十二指肠梗阻症状。

上肠系膜动脉症候群是任何年龄皆可能发生,但较多见于长时卧床者或消瘦的中青年女性。尤其好发于10至30岁间的年轻女性,盛行率为0.1至0.3%,儿童盛行率比大人低,约为0.05%。大部分案例与后腹腔脂肪层或结缔组织的流失有关,尤其常见于高瘦细长体型或女性节食者,此类病患肠胃中的脂肪及上肠系膜动脉根部的脂肪减少让夹角变小,很容易造成十二指肠的水平部受到压迫。

病患大多呈慢性间歇性发病,持续数天后可自行缓解,偶尔可见急性发病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十二指肠梗阻的表现,进食后上腹部饱胀、疼痛,随后出现恶心呕吐,梗阻严重时可伴有电解质失衡和脱水。反复发作患者可有贫血、消瘦等营养不良表现。还有一部分出现神经官能症表现。

本病的特点为症状与体位有关,仰卧位时由于向后压迫症状加重,而俯卧位,膝胸位,左侧位时可使症状缓解。此疾病的诊断可根据临床上的症状,包括间歇性进食后腹胀,恶心呕吐,且症状与体位有关,仰卧位时加重,左侧卧位、俯卧位时减轻,放射线学检查包括上消化道钡剂摄影电脑断层检查显示十二指肠第三段 (水平段) 有压迫征象,或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缩小时一般可做出诊断。

放射线学检查的表现如下:腹部X光片:常可见到胃及十二指肠的球部,第二部份,第三部份发生膨胀,造成腹部X光片上,胃及十二指肠会形成2个很大的气泡,此即双重气泡征象。上消化道钡剂摄影&电脑断层检查:于缓解期多无异常发现,发作期则多可见十二指肠压迫征象。血管摄影可测量腹腔动脉及上肠系膜动脉的夹角是否< 20度。

症状轻微者应卧床休息、控制饮食,最好采用左侧卧位或俯卧位,恶心呕吐明显者应静脉补充液体及电解质,多数患者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可逐渐缓解。经上述内科治疗后无效时可行Treitz韧带松解术或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大部份病患皆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其它会造成十二指肠淤滞的疾病,如十二指肠结石寄生虫肿瘤以及十二指肠外的其它病变,如囊肿、肿瘤的压迫等,都会造成与上肠系膜动脉症候群相似的症状,应注意其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