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核电人民属性 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原标题:突出核电人民属性 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近日发布,对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系统部署。美丽中国建设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美丽中国除了要实现自然环境美,还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局面。美丽中国的目标既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一种精神感受。在核与辐射安全方面,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做法进一步突出核电人民属性,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加大核电科普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核电是一种清洁能源,发电过程中不会产生温室气体,因此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相比之下,传统的火力发电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核电的低碳属性使它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使用核电,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碳排放量。
但因为核能能量密度大、射线无法感知,加之世界上发生过几次核事故造成的重大影响,导致人们对核电了解不多,甚至存在偏见。因此,有必要广泛开展核科普知识宣讲,提高公众对核能的认知水平,增加公众对核能的信任度,从而促进核能的发展和应用。通过核科普活动,还可以激发公众对核科学的兴趣,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另外,公众的监督和反馈也有助于更好地规范核能开发利用,改进核设施的安全管理,提高核与辐射安全水平。
推动核电多用途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核能可以用于与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多个方面,比如供热、制氢等。核能供热是利用核能加热对流换热系统,将热量输送到热用户,实现供热的目的。相较于传统化石能源供热,核能供热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核能制氢是指利用核能裂解水蒸气产生氢气和氧气。氢气是一种清洁的能源载体,可以用于工业、交通运输和能源转换等领域,还可以用于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如氨、甲醇等。
此外,核能还可以用于海水淡化、工业供热等领域。在海水淡化领域,可以利用核能加热海水并分离出淡水,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在工业供热领域,可以利用核能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供热,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总的来说,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可以用于多种应用场景,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效益,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促进核电积极有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将持续优化我国能源产业结构、助力“双碳”目标如期实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障。
2022年,我国核电总装机容量占全国电力装机总量的2.2%,发电量为4177.8亿千瓦时,同比增加2.5%,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7%,核能发电量达到世界第二。预计到2035年,我国核电发电量占比有望达到10%左右,可减排约9.2亿吨二氧化碳。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到2060年,我国的核电装机容量预计将达到4亿千瓦,发电量占比将达到18%左右,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核安全白皮书》指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将安全视为核能发展的生命线,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致力于和平利用核能,弥补能源需求缺口,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因此核电发展的关键是要健康有序,要确保安全底线,提高人民群众的认同感。
推动核电自主化技术,提高人民群众的自豪感。核电是国之重器,自主化核电技术有助于促进国内技术发展、人才培养。核电是一种高效、可靠的能源,可以为国家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缓解能源压力,促进经济发展。
核电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领域的前沿科技,包括材料科学、工程设计、电子技术等,在研发过程中,需要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推动科技创新。自主化核电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可以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投入,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能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因此,有必要大力推动“华龙一号”“国和一号”以及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等自主化三代、四代核电技术的研发和优化升级,通过自主化核电技术研发,带动一批产业升级,进而形成自主化核电品牌,提高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王昆鹏,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