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安医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转自:安徽新闻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作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的重要部署。新安医学源远流长,是中医药学的重要流派,创造了“九百医家、八百医籍”的辉煌成就,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在中医药学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我们要把新安医学这一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扬长避短、整合资源,推动新安医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彰显新安医学独特优势。

提高新安医学服务水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特点,老百姓对中医药的关注点从“有没有”转向“优不优”。推动新安医学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发挥新安医学的特色优势,让群众享受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我们要整合新安名医资源,打造一批名医团队运营的精品中医机构,加快建设集中医预防、诊疗、康复及特色制剂研发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安医学传承创新中心。依托新安名医堂等服务平台,加强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开展新安医学特色治未病服务项目,发挥新安医学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作用,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新安医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在服务健康中国建设中绽放出时代光芒。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新安医药数字化战略布局,发展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增强新安医学高质量发展动能。

强化新安医药产业链条。中药产业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特别是中成药组成成分多样,作用机制复杂,产业链条长,统筹协调难度大。我们要紧紧依托中药材资源优势,围绕中药材种植、精深加工等环节,全力促进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在种源端,应以种源保护和育苗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黄山贡菊、多花黄精、祁术、黄山灵芝等道地、珍稀中药材种源保护、品种选育,完善中药材品种组培生产体系。在种植端,加强中药材GAP基地、“十大皖药”基地建设,完善“企业+村集体+农户”“企业+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机制,大力发展订单种植、定制药园,推动道地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加强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生态环境保护,鼓励采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措施,保护道地中药材。在加工端,加强金融、土地、科技、服务等要素支撑,招引一批优势中医药企业布局中医药大健康产品和配方颗粒生产,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加强基于经典名方的特色食疗药膳、养生药膳、药膳预制菜等产品研发,大力发展药食同源产业。在贸易端,发展“互联网+中医药贸易”,打造中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提高中药材包装、仓储等技术水平。药品生产企业购进中药材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中药材经营者应当建立进货查验和购销记录制度,并标明中药材产地。

加强新安医学人才培养。人才是第一引擎,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中医药人才的支撑。中医药教育应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中医药内容为核心,注重将中医药经典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并融入现代教育与传统教学方式。依托新安医学名老中医工作室、新安名医堂和省级以上新安医学非遗传承项目,推进新安医学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加快培养新安医学传承创新骨干人才。全面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升级完善“迎客松英才计划”,扎实开展人才黄山行、招才引智高校行等活动,灵活推行柔性引才、揭榜挂帅、政聘企用、飞地用才等引才模式,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同时,依托安徽歙县贡菊科技小院、新安医学研究中心、新安中药技术创新中心等优质资源,开设“新安医药”产业学院等科研平台,推动专业人才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彰显新安医学文化价值。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一要开展新安医学文献和历史典籍的收集、研究和应用,加强民间中医、中药材资源、民间验方、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等中医资源情况的调查和梳理,大力扶持新安医学民间诊疗技艺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二要打造各类新安医学文化展示平台,普及新安医学医养知识,将新安医学文化与群众生活、学校教育紧密结合,不断提升群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形成全社会“爱中医药、信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氛围。三要坚持“大产业”思维,聚焦文化交流、研学体验、药食同源、医养结合、康养旅游,建好用好新安医学展示馆、御医馆、“同德仁”老字号药店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安医学健康知识普及活动,比如河街“新安岐黄夜”和祁门“御医之乡、康养夜市”等,更好展示新安医学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四要构建“互联网+新安医学”的新媒体传播体系,讲好新安名医、名药、名方故事,不断增强新安医学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章鏴)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