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回Taiwanese原点 帮立陶宛解套

旺报社评

台湾在立陶宛设处引起的风暴持续延烧,立陶宛总统两度喊话希望修改「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名称,以减缓两国间的争端,但该国外交部长坚持不退让。民调显示,58%立陶宛人民反对政府对中国大陆的强硬立场,显然对「公亲变事主」的处境感到不解。

中共不会退让

因为「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这块招牌,立陶宛产业已受到实实在在的伤害。2021年12月立陶宛对大陆出口额比2020年同期大降91.4%;立陶宛所有输往中国的产品,甚至含有立陶宛所制造零件的货物都在大陆海关受到延宕。欧盟力挺立陶宛,认为中方作法违反WTO规定,大陆官方则挑明「中、立之间的问题是政治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不认为与WTO有关。

贸易既然是互惠行为,北京对立陶宛的经济制裁会是两面刃,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中国要求所有企业在自己与立陶宛之间二选一,这将是一场与立陶宛,乃至于与欧盟的「消耗战」,胜负在于「一个中国」对谁是核心利益,谁愿意承受代价。

从历史看,中共不会退让。当年毛泽东宁愿延后加入联合国,也不接受「两个中国」、「一中一台」,证明「一个中国」对北京来说已经是超越利益的层次,攸关执政正当性。而对立陶宛、欧盟与美国来说,有没有跟北京一样的决心,来协助民进党突破「一个中国」?答案是否定的。

民进党政府为了反共大内宣,用纳税人的钱金援立陶宛12亿美元,希望换取支持,但区区的12亿美元不足以弥补立陶宛的损失。例如立陶宛莱姆酒遭到中国拒收,民进党协调国营事业台湾烟酒公司豪气购入,那么宝马(BMW)和福斯汽车(Volkswagen)也被北京要求不能使用立陶宛零组件,民进党是不是也要台湾买下每一辆原本要出口中国大陆的BMW与福斯?

今天的僵局,立陶宛也是骑虎难下。立陶宛当初同意的是代表处的英文名称「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台湾人民代表处),中文名称则尊重台湾的翻译。没想到外交部为了大内宣,将没有主权意涵的英文名称,超译成中文的「台湾代表处」,因而引起北京强烈反弹。

解铃还需系铃人,民进党政府若真把立陶宛当好朋友,就应该主动修改中文名称,帮立陶宛解套,而非坐视朋友受苦。或许有民众会觉得,台湾是被打压的受害人,大陆则是加害人,岂有要求受害人放弃抵抗,而不谴责加害人的道理?

放弃无谓对抗

地缘政治牵涉到主权争议,每一方都会认为自己有理。例如日本、南韩的独岛(竹岛)之争,是谁打压谁?英国为了福克兰群岛出兵阿根廷,这要说是英国殖民主义的胜利,还是阿根廷侵略英国领土的失败?

两岸主权矛盾由来已久,台湾人民对中共立场也心知肚明,试想北京当局有可能对「一个中国」原则退让吗?民进党既然已经务实地放弃法理台独,硬要在代表处招牌作文章,又有何意义?

蔡英文总统号称「李登辉传人」,李登辉执政时的务实外交,现在却变成「招牌外交」、「称谓外交」;不是说名称不重要,但总不能无限上纲,排挤到实质议题。为了一块招牌金援立陶宛12亿美元,究竟划不划算?如果这是民进党政府的外交模式,台湾又有多少个12亿美元可以挥霍?

一个简单的标准,美国众院已通过法案,呼吁美国国务卿参与协商,将台湾驻美代表处名称由「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改为「台湾驻美代表处」(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United States)。如果美国行政部门接受「台湾驻美代表处」名称,代表要与中国大陆全面对抗,那么民进党政府考虑要跟美国「撩落去」也才说得过去;否则的话,美国自己都不采纳的名称,却要其他小国埋单,岂非「立陶宛的囝仔死没了」?欧盟与立陶宛的人民迟早也会看不下去。

台湾要拓展与国际社会的实质交流,北京不会反对,但要借此彰显台独,那就会是硬碰硬的实力较量,大可不必。台湾可以是国际社会的贡献者,前提是不把大部分的力气放在与北京之间的无谓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