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声量代表支持度吗

(图/档案照合成图)

2024年的总统大选,越来越热闹,但也越来越不热闹。原本赖清德稳居3成以上、柯文哲一度冲上3成、侯友宜大幅上升的民调支持度基本盘,因为郭台铭宣布参选而可能出现改变。

说热闹,是因为郭台铭宣布参选,非绿似乎更难整合。说不热闹,是如果非绿3人都选,民进党提名的赖清德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最轻松的总统候选人。如果4位都参选到最后,赖不只是躺着当选,而是躺着又笑着当选。

网路声量显示,郭台铭宣布参选让他成为当周总统参选人的网路总声量冠军,民调支持度最高的赖清德则是亚军。在此之前,网路声量长期比较高的是柯文哲,因为他的许多谈话很能跟年轻人共鸣,而年轻人又是网路讨论的主力。相较之下,赖因民调领先,反而不必太高调;侯则是本来性格就低调,所以网路声量多数时候不太高。

问题在于:网路声量真的会转化成民调支持度吗?现有的研究显示,答案是会的。

有人可能质疑:先前柯网路声量高,但赖的民调支持度才是最高的啊。至于郭,虽然网路声量高,但他的负面声量比例高达68%,而好感度只有大约0.47。所以网路声量好像不等于支持度,好感度又要怎么解释?

参考先前选举的一些分析,候选人的网路声量跟支持度呈现正相关,当然,网路声量要看长久的趋势,而不是短时间的表现而已。至于声量是正是负,影响似乎没那么大。

为什么网路声量有可能会转化成支持度?主要理由是网路声量高,代表被关注、被讨论,更有可能获得选民青睐。尤其在资讯爆炸的时代,多数人可能没有那么政治狂热,不会记得跟自己无关的太久之前的事,甚至觉得投给谁都没什么差,所以投票时选民记得且「相对不讨厌」的候选人,就可能是投票对象。

网路声量还有几个领域值得关注:一是业界网路声量跟选民投票行为之间的关系,还有很多产学合作研究的空间。二是网路声量如何帮助公共政策的优化。以前很多法案都是开公听会,但最近有几次重大法案是因网路炸锅了才踩刹车,未来如果结合网路声量,应该可以降低让民众反感的公共政策。

三是要探讨如何克服AI假帐号对网路声量的影响,以免假帐号造成假民意,破坏真民主。传统的网军假帐号是人力作业,比较容易判断人设真假,但是遇到AI假帐号就不容易判别了。政府先前努力打击假讯息与假新闻,如果没有克服AI假帐号,这个问题很难根本解决。(作者为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广播电视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