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贻芳代表建议试点基础研究稳定支持:经费决定权交给科学家
“我们今天看到的科技界的一些问题,比如重大成果与突破不够、缺乏关键技术积累、缺乏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数据库、短平快项目甚至表面文章盛行等问题跟我们基础研究支持不足、科技管理体制缺乏稳定支持有关。”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了解到,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提交的建议是,改革经费管理体制,开展基础研究稳定支持试点。王贻芳表示,稳定支持是为了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作用,聚焦重大问题、需要长期积累的研究方向和关键技术以及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数据库等。“其核心是政府管理部门放权,不直接管理经费,把决定权交给科学家,交给科研单位,交给领域内的科学家共同体(小同行)。因为只有他们最了解自己的领域,也拥有最权威的专家,和最核心的相关利益。他们会自己选择把经费投到最关键的地方,比政府选来的大同行专家要专业得多。”王贻芳表示,我国现在的科技管理体制是改革开放以后建立起来的,从原来的国家计划和任务体制逐步改为项目竞争体制。该体制优越性明显,大大提高了竞争意识,奖勤罚懒,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也因为缺乏稳定支持,出现了一些弊端。比如,“大家都要竞争有限的经费与项目,必须在短周期内完成任务,使得需要长周期的研究与积累、重大疑难问题、不太出彩的基础性研究较难开展。”为此,王贻芳院士建议,有关部门选择基础较好的研究所,特别是科学院下属的基础科学研究所,开展稳定支持试点,同时针对稳定支持可能带来的不思进取等副作用,探索在项目竞争与稳定支持之间的平衡,实现良性互动。具体而言,关于稳定支持的对象上,应该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究单位,这样经费管理及责任追究有法律保障,管理制度也较易建立。法人不仅仅是管理及分配经费,让科学家省去项目申请的麻烦,还有自己决策的权力和义务。要通过自己掌握的资源,负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守土有责,开展核心能力建设,完成国家赋予的长期和重大任务,获得中国/本单位在本领域的国际地位与影响,获得重大成果,确保不发生“卡脖子”问题等。二是稳定支持的方式上,为实现项目竞争和稳定支持、短期成效与长期积累的平衡,克服过度竞争或不思进取的弊端,建议依照研究单位过去获得的竞争经费,按比例给与稳定支持经费。王贻芳代表认为,一方面,研究单位获得的竞争经费确实部分反映了其竞争力和优秀程度,另一方面对获得竞争经费给予奖励也很合理。这种方式管理成本也很低,初期建议按研究单位三年或五年为一周期的竞争性项目经费平均数的10%左右给付,最多不超过30%。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年基础研究经费1504亿元,占总研发经费的6.15%,比2019年增长约一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12-23%(2018年数据)的占比相比,差距较大。而如果国家每年以基础研究经费的10%,即大约150亿元的经费额度作为稳定支持经费,可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接近一个百分点。王贻芳认为,这种差异化支持方式的经费增加会带来新的效益,并维持现有竞争体系大体不变,但可以克服部分现有竞争体系的弊端。三是稳定支持的执行、监督检查、考核与奖惩方面,获得稳定支持的研究单位应当与国家(政府管理部门)签订任务书,就经费的使用范围、管理方式、成果目标、领域责任、国际地位等做出约束和承诺。研究单位应当在单位内自下而上地公开征集对稳定经费的使用建议,并与单位自己提出的自上而下的建议合并,由单位的学术委员会对建议给出评估意见,综合评估后给出最后的建议供研究单位领导决策。王贻芳代表建议,研究单位应当成立国际顾问(项目)委员会,由领域内国内外知名专家10-20人组成,其中一半以上应该是所外专家。研究单位上述稳定经费的预算、执行与成效应该接受该顾问委员会(小同行专家)的年度评估与审查,其项目的选择应该得到顾问委员会的支持与认可。该委员会应该就稳定经费支持的效益(结果)做出评估,并与国际同行(类似单位)比较。并根据各年度发展趋势,给出改进建议。同时,顾问委员会的年度报告应当上报国家(政府管理部门)用于对研究单位的年度绩效评价。国际顾问(项目)委员会每五年一次对研究单位的整体任务完成情况、基础研究产出及国际地位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上报国家(政府管理部门)用于对研究单位的整体评估、任务目标调整及奖惩。政府管理部门检查并批准研究单位的年度报告与国际顾问(项目)委员会的年度报告,并形成自己的年度评估结果(报告),并给予奖惩。奖惩应该主要以稳定经费本身为主,比如奖励一个百分点,从竞争经费的10%提高到11%,或降低一个百分点到9%,直至取消稳定经费支持。根据每五年的国际顾问(项目)委员会评估报告,政府管理部门可以调整任务书,设立新的目标,或调整管理团队,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