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林研发纳米称,可称单个病毒的重量,如今回国做贡献

"他在纳米发电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世界。"

当世界科学奖的评委做出这样的高度评价时,在场媒体齐刷刷将镜头对准了坐在台下的"世界科学奖"候选人王中林,这个有望改变世界的华人科学家,中国的骄傲。

寒门学子

王中林气质儒雅,学识渊博,成就斐然。很多人以为他应当生在富贵之家,书香门第,但王中林的出身,却是一介贫民,家徒四壁。

1961年,王中林生于陕西,家中三代贫农,别说书香门第了,连识字的人都找不出。

王中林出生那阵子,正是自然灾害期间,从在母亲肚子里,就营养不足,生出来瘦瘦小小,哭声微弱的像小猫崽,父母差点以为他活不了,但王中林还是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因为家里穷,吃不饱,王中林从小忍饥挨饿,面色蜡黄,体弱多病,以至于村里很多人一见他就摇头:"这个孩子将来怎么办呦!"

但是父母不愿放弃,王中林始终很感激,在他小时候,父亲做出了让他上学的决定。那时候全家穷的要命,但父亲还是问他:"你要不要上学?只要你愿意上学,多穷我也供你。"王中林几乎没有考虑就选择了上学,他喜欢读书,喜欢学校,他也明白,念书,也许是自己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

就这样,父母拼命劳作,东拼西凑,终于给他凑足了读小学的学费,王中林带着父母的期盼,进了镇上的小学。他聪明,也肯吃苦,老师们都很喜欢他。

读书的时候,他是班里最穷的孩子,衣服是亲戚家孩子穿剩下的,棉衣是拿父亲的旧棉衣凑数。

作业本是王中林"收废品"得来的,同学用完的作业本给他,别人用完正面他用反面,可以省下很大一笔开销。

但是王中林很乐观,从不因自己贫穷而自卑,在班里和同学们相处融洽,人缘极好,更因为优异的学习成绩成为全校崇拜的对象。

王中林后来经常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觉得那一段追逐梦想的时光虽然贫穷,但充满着"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的快意潇洒。

纳米世界

1978年,王中林顺利考入了大学,专业方向是物理,其实他本来想学的是雷达和计算机,但因为各种阴差阳错跑到了物理系。虽然是偶然的缘分,多年后王中林却说:"学物理是我的最佳选择。"

王中林有着极高的物理天分,在大学里大放异彩,1982年,物理系有三个赴美留学的名额,王中林参加了选拔,本以为稳操胜券,谁想到意外落选,原因是他的英语成绩不达标,办不下来出国手续。

这次挫折让王中林深感可惜,但他并未消沉,他想,我难道还能被英语这点困难挡住吗?于是王中林花了一年的时间恶补英语,终于获得了去美国的机会。

到了美国的王中林在物理系如鱼得水,吸引了一位导师的注意,将王中林收为学生,王中林见了导师吓了一跳,原来收下自己的导师是电子显微学专家考利,一个平时出现在他课本上的大人物!

没想到自己会得到考利的青睐,但考利却看的出来,这个中国学生基础扎实,想法奇特,是个物理学奇才。

在考利的实验室里,王中林开始研究电子显微学,并且他对与显微学相关的纳米研究产生了兴趣,"纳米"是一个小到极致的长度计量单位,肉眼不可见,但在各种高科技生产技术应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比如航天飞机上,就存在很多纳米材料。

纳米背后的奥秘太多太广,而且研究纳米需要强大的学术条件支撑,所以纳米是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领域,不过王中林最喜欢的,就是挑战未知的领域。

博士毕业后,王中林被剑桥聘用,他提交了关于纳米材料技术的研究意愿,结果却被校方驳回,校方认为纳米技术不够有价值,不值得浪费科研经费。

王中林反驳,如果不够有价值,为何世界各地的顶尖科学家都在啃这块硬骨头?如果纳米技术的研究深入,并且应用于生产,其中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说到底,校方是想赚快钱,不愿意在这样的慢功夫里投入成本。

科学巨匠

在王中林的坚持下,研究得以继续,但过程十分艰巨,为了应对庞杂的试验,王中林日夜操劳,坚守在小小的实验室里,每天都睡眠不足。

白天对着浩如烟海的资料研究,晚上同时做三四个实验,但是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三年时间,王中林发表了几十篇研究论文,证明了自己的试验价值,纳米技术也在他的努力下,登上了新的台阶。

1999年,王中林和他的学生们研发出了世界上最小的"纳米称",可以精确地称量出单个病毒分子的重量,这意味着人类对病毒的探索可以更进一步。"纳米称"成为了可以载入史册的重要生物学发明。

在美国做研究的同时,王中林始终没有忘记祖国,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每年都会抽出几个月时间留在国内进行授课,为祖国培养人才,更帮助祖国进行了许多重大科学研究。

王中林曾经真诚的说,当一个人证明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时,最有意义的举动,就是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为国家做贡献,这是最能够体现他个人价值的事情。

虽然已经功成名就,王中林却从未放弃过对纳米领域的探索,为了开发新能源,王中林研发出了纳米发电机,通过高分子材料之间相互摩擦产生电流,从而获取电力。

这个设想是突破性的,如今,王中林已经通过实验证明了自己设想的正确性,下一步,就是将这个技术投入实践。

如果我们可以大规模使用纳米发电技术,我们就可以告别电池和充电器,进入全新的电力时代,甚至人类本身就可以成为一个"发电机",从心跳、血流产生的分子摩擦中提取电流,为人体提供能量。

因为这个伟大的创举,王中林在2019年荣获"爱因斯坦科学奖",这是这一奖项第一次颁发给华人,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

如今王中林供职于中国科学院,研究中国海洋纳米技术,未来,他必将带领中国科学开拓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