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老重建核准 北市逾千件趕搭時程獎勵末班車效應 累積件數稱冠全台

危老重建条例最后一波时程奖励已于2025年5月11日截止,申请潮在最后阶段明显升温。联合报系资料照

危老重建条例最后一波时程奖励已于2025年5月11日截止,申请潮在最后阶段明显升温,根据内政部国土署统计至5月底,全台危老计划受理件数达4,771件,核准件数达4,320件,其中台北市核准件数突破千件大关达1,006件,稳居全台之冠,显示末班车效应强烈。

危老条例时程奖励机制设有期限,申请人只要在限期前提出申请即可享有额外容积诱因,进而吸引大量民间参与。

根据统计显示,今年1月底至5月底短短四个月内,全台受理件数从4,404件增至4,771件,核准数也从4,110件增至4,320件,分别增加367件与210件,平均每月新增受理逾90件、核准逾50件,反映市场对政策截止时点的高度敏感与反应。

各县市中,台北市累计受理1,157件、核准1,006件,居全国之首;其次为台中市,受理964件、核准875件;新北市为649件与614件,三都合计占全国核准件数近六成。

其中,台中市核准案件虽次于台北,但平均基地规模较大,显示地方整合重建意愿与能量充足,也让台中成为六都中危老重建规模成长最明显城市之一。

其他六都方面,高雄市核准440件、台南市431件、桃园市209件,整体推动力道持稳;非六都中则以新竹市表现最亮眼,核准件数达189件,显示危老制度具相当吸引力,也反映民间对老屋重建的积极参与。

除了件数成长,地方政府审查效率亦有助推动成效。整体来看,全国核准率维持在九成以上,显示多数案件符合审查标准,制度在末期运作趋于成熟,地方政府行政与技术审查作业也日渐稳定。

然随大量案件涌入及时程奖励落日,制度设计也面临检讨压力。国土署署长吴欣修坦言,危老条例中时程奖励属于空白授权,申请人无须付出实质对价即可取得容积,导致部分案件出现「纸片屋」、「火柴盒建筑」等现象,实质改善成效有限,与制度初衷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