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古家榕/陪公子讀書

图/陈完玲

日前,好友传讯诉苦,表示孩子对「阅读绘本」兴致缺缺,听个两页就心不在焉,丝毫未见「依偎慈母身畔,连声催促往下念」的美好画面。这对一名致力营造温馨童年的母亲,不啻是重大打击。

点开讯息准备回复,我盯着闪动的游标,记忆如跑马灯飞逝,尽是早年「陪公子读书」的血泪史。

大女儿个性易感多情,初为人母的我,并未费太多心思引导,她便爱上阅读。彼时的困扰,反倒是成天被逮住说书,导致职业倦怠。可随着小儿子满周岁,共读时间常是一个津津有味,另个蠢蠢欲动,分身乏术的老母亲只好退而求其次,不求小猢狲专注听书,惟愿他静下心来,让母女将一本故事说完。当时,眼看儿子热爱交通工具,遂购入相关图书,并加码主题积木和拼图,让他在旁摸鱼兼偷听,偶尔听出兴致,也能插班乱入,让人是不独听其听,不独玩其玩,使绘本结局有所终、《汽车小百科》有所用、妈妈理智线也有所救,是谓大同。

待得儿子两三岁,开始带他们逛书店。除了推荐我的童年经典,也鼓励小家伙自行选书。阅读犹如饮食,难免有其偏好,任凭它藏书三千,往往只取一二瓢饮。很快地,发现儿童界脑洞大神吉竹伸介和宫西达也最对儿子的脾胃,此外像《故事迷宫》、《威利在哪里》、逻辑推理脑力开发等益智丛书,也极吸引他的目光。尤其年纪稍长后,大头幼儿也不知哪来的耐心,对着一本数学题库,一坐就是一下午。

这才惊觉,育儿最大的误区,正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文组出身之故,对阅读的想法,直觉往8开头的文学类里钻,编号300的科学类甚至不存在于我的书单。可当我带着过往习惯、或说「滤镜」去观察儿子,便不慎忽略他看重「推演」胜于「情节」的倾向,只挫败地觉得:「他怎么跟姊姊不一样?」

却忘了孩子的「不一样」,多半源于自身的偏狭。

「每一个孩子都有适合他的方式,不符合我们期待的,不代表是不好的。」回想至此,我敲下字句,宽慰起沮丧的好友。「陪公子读书」的关键字在于「陪」,重点不在于是否打造出我们理想中的阅读时光,而是能否陪孩子摸索出一条客制化的、属于他的阅读方向。

而当我们愿意放下执着,随着孩子一同启程,纵使初期有些坎坷,复行数十步后,必将豁然走出盲点,抵达一个比成为父母前,更加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