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助商品走进市场 文博会流于形式

本届文博会号称「史上最大规模、展馆数历届最多」,业者却指出未能与市场接轨。(文化部提供/李怡芸台北传真)

甫落幕的台湾文博会,虽号称「史上最大规模、展馆数历届最多」,花大钱打造的文博会却让文创业者感慨,展会定位与台湾设计展日益相近,只是让为数众多的小型、微型文创业者漂漂亮亮参展,然而真正应该扎根的政策数十年来却未见长足进展。

文博会虽以推动台湾文创产业走向国际而举办,多年来规模愈来愈大,但有多少文创厂商因此而走出去?艺拓国际执行长曾国源直言,不论文博会或设计展,乃至师项圆梦计划,虽支持小型、微型文创业者参展,但更核心问题在于每年一堆设计系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大家一窝蜂自己做品牌,但对生产策略、包装、材料乃至税率、法规都是一知半解,每年漂漂亮亮去参展,但实际要问的是每年开了多少?又关了多少?」

曾国源举例,新加坡向来尊崇金融发展,追求KPI,但文创产业发展上也立下明确指标,先看每年的设计师就职率是否提升,再要求每年设计产值成长百分比。再以大陆为例,城市观光和设计产业的结合十分紧密,文化和旅游结合为文旅部,由文旅部主导产业的定位和发展;反观台湾,管辖观光产业的还只是交通部下的观光署层级。

曾国源认为,解决之道在于真正走进市场,如新加坡的买手店就乐于和台湾业者合作,替台湾业者设定好一季的主题,整合商品和解决运输问题,让商品能进入市场测试;又如香港12间诚品推出台湾设计品专区,由店家负责销售省下参展的人力物力成本,都是能务实将商品推展出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