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首先别让情绪干扰了决策

别让情绪干扰了决策(图/EMBA提供)

过去几个月来,新冠疫情笼罩全球,不只个人的日常生活受到影响,对企业来说,营运决策也都骤然拉升到攸关存亡的等级。许多主管可能要做出在职涯中,所遇过难度最高的决策。比如说,为了挽救公司,要精简人事以缩减费用吗?如果裁员,会让员工家庭生计顿时陷入困难吗?

这些都是令人苦思两难。可是,如果身为领导人的你这样思考问题,你的决策很可能已落入情绪思考,而非运用逻辑分析思考。

神经科学专家布鲁菲尔德(Jeff Bloomfield)在与许多公司的合作里发现,主管经常是凭直觉和情绪做决策,然后寻找事实数据资讯合理化他们的决定。

中小企业成长平台杠杆(Leverage)的创办人索纳伯格(Nicholas Sonnenberg)在公司杂志(Inc.),提出一个决策的思考架构,以简单的两个步骤,帮助主管找出隐藏在决策背后的情绪因素,避免在关键的决策上付出惨痛的代价

第一步:诊断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在任何决定拍板定案之前,请先自问:「我为什么非采取行动不可?我最核心的感受是什么?」一般来说,人类行为背后最强而有力的驱动力,通常是恐惧或损失风险。这一点,在当前因疫情而弥漫的不确定氛围下,特别真切。要怎么做,才能把决策背后的情绪因素,从意识里挖出来呢?以下这个简单的填空练习,可以帮助你意识到潜藏在你内心深处的情绪:

我觉得我必须ˍˍˍ(采取的行动)。如果我不这么做,后果可能是ˍˍˍ,而这会让我感到ˍˍˍ。

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康纳曼(Daniel Kahneman)发现,人有强烈的「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倾向,也就是在避免潜在损失时,迫切感会是获得同等潜在利得的两倍。仔细回想生活里的经验可能会发现,你做决定的初心常常是为了预防损失,但事实上,许多潜在的损失并没有成真。因此,比较好的做法应该是着眼于潜在利得。

第二步:推演所有可能的后果。做决策之前,试着预想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以及它们所造成的影响范畴。以决定是否裁员的例子来说,主管可以自问以下四个问题:

1.如果我采取这项行动,未来一个月、两个月或三个月,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2.采取(或是不采取)这项行动,会对我们的现金流有什么影响?

3.采取(或是不采取)这项行动,会对我们的员工有什么影响?

4.采取(或是不采取)这项行动,会对我们的顾客委托人有什么影响?

这四个问题,有助于通盘厘清决策真正的后果。而把这些以「因果级联图」(cascade of consequence)的方式列出,更能一目了然,做出合乎逻辑而理性的决策。

依循适当的架构,同时防范感觉或经验的偏误,才能产生好的决策。

《EMBA 世界经理文摘 4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