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黃碧端/文化人的千古心事:莫錯過古往今來好文章

《理想的读本》全八册。(图/黄碧端提供)

《理想的读本》八册出齐

没有任何一个大文明的存在,不是因为它一直有人在努力搜集、保存、传播一代又一代的好文字和当中的好思想。在不断的积累传承中,语言琢磨成晶莹的玉石,民族性格则得到提升的标竿。

而且,在绵延的传承中,越有文采的人,越知道自己的书写能力和生命理念有很大的成分得自于前人的好书好文,因而会更希望后来者不错过跟他一样的机会!

林亨泰充满视觉意象的诗作〈风景No.2〉页面。(图/黄碧端提供)

所以历史是这么进行的

历史上很多了不起的作家没经过多少学校教育,但一定经过「嗜读如命」的少年岁月。写出第一本科幻作品《科学怪人》(Frankenstein)的玛莉雪莱(Mary Shelly)如此,几乎成为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华人得主的沈从文也如此。读好文章的效用,自古惊人,不仅成就了好作家,也可能在特定时空下成就了圣贤志业!

是这样近乎本能的意志,使得在远古,书写的工具都仍原始且不易得的时候,许多口述或传唱的资料,只因听到、接触到的人怕失传,便开始了努力搜编记载、以利传承。——两千八百年前,眼盲的荷马(Homer)在街头吟唱《奥德赛》(odyssey)和《伊立亚德》(Iliad)的时候,感动的希腊人知道不保存下来,以后的人没机会知道这伟大的故事了,于是想法用尼罗河三角洲的一种莎草的茎制成的莎草纸Papyrus来记录,为后人留下两部珍贵的古希腊史诗。三世纪后,在雅典街头,永远有人群围绕要听他辩论真理的苏格拉底(Socrates),是他的了不起的学生柏拉图(Plato)为后世留下了老师的思想和言行,这时用的是羊皮纸(Parchment)。

而约略同时,在遥远的东方,孔子的门生也把他们老师的教诲和言行作成纪录、编了一部《论语》。那时是用毛笔书写在木片竹片上,串连成册。这样辛苦记录的《论语》,两千多年来成为华夏文明中百姓学子安身立命、处世为人的南针。孔子自己虽「述而不作」,却是爱唱歌懂音律的人,他也把当时各国宫廷采收的民间歌谣选编成集,于是我们有了最早的诗集《诗经》!不管是《论语》还是《诗经》,当中的语法、文词,乃至于感性,至今鲜活地保存在我们的语文中。

到今天,欧美西方,以及教育较发达的世界各地,要了解西洋文明,还是得从认识古希腊,研读荷马和苏格拉底开始。要认识中华文明,也必须从认识孔子、研读先秦诸子和《诗经》开始!

两三千年前的孔子孟子、三教九流、还有更早的史官记事,如《尚书》《左传》……百家竞妍,可没有一本不是在朝代更迭、战乱……等等艰难的环境中依然被刻制、保存、传承的!等纸笔被发明出来,搜、编更普及时,单一的好作者有「集」,不同的好作品有「选」;南朝梁武帝的喜欢文学的太子萧统,在宫中藏书近三万卷,他找了好朋友们一起编出了华夏文明的第一本文选──后世所称的《昭明文选》。《昭明文选》之后,各种文选、文集可说无代无之。

《昭明文选》是在六世纪编成,不久就传入日本,并成为日本贵族的必读书籍。《昭明文选》的许多词汇固然因书的流传而成为中文的常见用语,这些词汇,如英雄、荣华、解散、祸福……也被日语吸收,沿用至今。

(最有趣的是我们近来常见到媒体出现「炎上」一词,以为是外来语,其实「炎上」最早出于《尚书》。而因为《昭明文选》收录了班固〈典引〉:「蓄炎上之烈精,蕴孔佐之弘陈」,「炎上」遂随着选文保存在日文用语中;如今过了一千多年,回来跟它的「母语」认亲呢!)

我不是会仔细给自己的藏书作归类的人,但写这篇文字时擡头看看自己的书架,一眼瞥过看到的正是一大列各类选集:英语世界一直在努力收集好文章选编成书的,比我们还真只有更多不会更少!

乐府〈短歌行〉文本的注释列在下方,方便检索。(图/黄碧端提供)

于是,《理想的读本》萌芽了

大约五年多前,几位文学和出版界的朋友碰面,忧心忡忡谈到「我们下一代的语文」怎么办?网路文字、媒体书写的混乱、教室里传道授业的困境……在在使人忧心,加上「108课纲」削减了经典比例和语文课程时数,都预示学生书写表达能力将无法避免一代比一代退化,更不能避免的,是日日加深的文化断层!——「不读好书好文」的一代,逻辑思考、语意理解的能力都会削弱。……大家在忧虑中逐渐聚焦的共识是:我们来编一套好读本吧!

这些能干的朋友立刻集合成各方的合作者:长期致力经典传承使命的「一炉香文化事业」是策画、制作主力,汉光基金会则无私地投注资金。诗人罗智成担纲擘画各册选文的思维方向……

书设定在高中和高中以上程度的读者,但摆脱了教材制作可能的刻板流程,预留更大的空间去探索「理想」。这些朋友自许要重返教育者的初心,像领略过好东西的人急于分享他人,希望制作出一套「既有好教科书该有的扎实知识与严谨态度,又有不同于教科书的开阔眼界」的好课本!

2019年底,《理想的读本》第一册问世了,我一拿到,确实眼睛一亮!大开本,封面是大气的陈正雄画作〈红林〉,近四百页的篇幅,十五个选文单元,第一篇讲〈礼运〉,重点当然是「大同篇」!头尾加起来不过三百多字的〈礼运大同篇〉,却用了二十多页(其他每则选文也都大略是这样的篇幅):先是「作者与出处」的介绍,接着是主体的「选文与主旨注释」,然后是引申的讨论「可以这样读」,最后还有结束前依依叮嘱的「再做点补充」。第一册的这个研读模式,到五年后八册出齐,一以贯之。──只有在开端就擘画周延,才可能出齐一百二十个单元而步调严整、体例如此一致。

八册读本,第一册以两千多年前的〈礼运〉「大同篇」开端,而第八册终篇压轴,是齐邦媛老师记述我们这一代家国波涛的《巨流河》史诗。书出版时,高龄一百岁的齐老师还健在,几个月后去世。开篇和终辑的安排,可以说深具意义。我收到第一辑打开看到首篇是〈大同篇〉,就心中叫好。想起有一回餐席中和公认「台北市有史以来最伟大市长」的黄大洲先生邻座,席间闲谈时局,大洲先生忽然说:「我们的〈礼运大同篇〉了不起,包涵了西方世界所有民主和社会福利的最高理想」,然后他说这篇他会背。〈礼运大同篇〉刚好我也会背,我们便在席间一起背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举座皆欢。我也相信,大洲先生担任市长的时候,他少年时读到的「大同篇」的理想和智慧必然是他施政理念的重要指引;而《理想的读本》以此开篇,也证明编选眼界不凡,今天的年轻读者中,也许就会有未来的黄大洲!

《理想的读本》课文包含先秦诸子典籍、历代经史、诗词、小说戏曲、五四以后新文学、当代华文创作、世界文学、现代思潮等大类。每一册内容包括十五个单元,其中固定有三个单元是古典诗歌、古典词曲、现代诗歌,每单元包括三首篇幅较小的作品,所以每一册都介绍了十五个单元、二十一篇的各式文学名作。参与策画选编的专家们涵盖了各大学的中、台文系教授和相关领域学者专家,不仅「人手」多,专业高度也很亮眼。他/她们立意要「编一部传家经典」,编出来的这八册读本,内容质量俱佳也就是必然之事了。我看着这八册美丽悦目可传家的读本,想到自己少年期曾把一本偶然得到,编印得很克难、当中搜集了当时台湾百位作家作品的《百家文》,翻读到每页书角卷起,整本几乎「支离破碎」,和眼前这套精美读本,对比不可以百里计。但即使是那么简单编成、收集的只是民国四、五○年代百位好作家的短文,已经使当时念小学的我得到丰富的文字滋养和品味训练,何况眼前这八大册精选的古今中外名家,有注释有导读有讨论有延伸思考……愿意读或愿意引导孩子读的父母,想想可能的好滋养……和一生的得益!

八辑一百二十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精采可谈的地方,篇幅珍贵,在这儿列出全八册的封面影像,和一些课文、注释或讨论的页面,从中希望大家可以尝其一脔而想像全书,当然更希望,现在八册出齐了,不要错过为自己或为子弟买来读读,体会千古中外一流作者的文采和编者期望分享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