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 基层文艺院团发展要算好“精细账”

这个账有三层含义:人才、剧目、惠民。人才是院团发展的根本,剧目是院团的立身之本,惠民体现了院团存在的基本价值。

当下,一些地市级、县区级文艺院团面临发展瓶颈,突出表现在对于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演出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受众老龄化。以上种种,导致基层院团缺乏活力,制约了其应有作用的发挥。

基层院团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首先找准阻碍发展的症结,对症下药,尽可能用科学的手段和机制,让其良性运转起来。

比如引进人才的问题。一位基层院团负责人跟笔者讲,干事需要人,但是目前不少基层院团几乎没办法招到理想的人才。相比其他事业单位,院团对招考人员的要求更高,需要音乐、舞蹈或者唱念做打等专业素养,显然,多数年轻人不具备这个条件,一些从小学习、在高校接受专业训练的艺术人才,又不甘心回到小县城的院团。

相似问题也表现在基层院团的演出内容上。去年以来,笔者多次到县区一级观看基层院团的演出,发现不同地方的院团,演出内容却高度一致,内容没有活力,对受众没有吸引力,有些只是单纯喊口号或者说教,这是很多基层院团的普遍问题。这个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创作力减弱。因为没有人才,不够了解受众需求,导致创作力减弱;反过来,创作力减弱,也让院团跟不上时代发展,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有些剧团最后的作用局限于孤零零保护一个剧种,已经谈不上创新与发展。

增强基层院团的活力,已经到了时不我待的程度。而要找寻切入点,首先得弄清基层院团的作用。这一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已经明确:“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属院团原则上以服务基层群众为主要任务,更多承担政策宣传、公共服务、惠民演出、艺术普及等工作。”

基层院团是否应该搞创作?当然应该,但是需要有一个尺度的把握,比如谨慎上马大戏创作项目,尤其那些动辄花费上百万元的戏。前些年,有地方出现过一出戏花光五年创作经费的事,需要慎重对待。

笔者认为,基层院团的发展应当算好“精细账”,这个账有三层含义:人才、剧目、惠民。

人才是院团发展的根本,不仅要有专业素养高、富有敬业精神的演职员,更要有全面的管理人才。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行业发展经验证明,院团主要负责人对院团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院团主要负责人不仅要懂戏,更要懂人,懂得如何用人,如何把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因此,各地在挑选院团负责人时,需要谨慎,因为他们不仅要服务好老艺术家,还要调动当下艺术人才的积极性,并培养未来的艺术家。

剧目是院团的立身之本。基层院团可以在不占用太大精力的前提下,对传统保留剧目进行定期复排。同时,也要注重小型精致作品的打造。有的戏,明明不适合表现宏大题材,结果作为大型剧目仓促上马,最后落个两手空空的下场。各地不妨在省级层面,探索建立舞台艺术专家委员会机制,多为基层院团挑选适合的小戏题材,多一道把关,就有可能减少一次决策失误。

惠民体现了院团存在的基本价值。院团创作了什么戏、演了多少场,归根到底是为了服务群众。前些年,不少地方往往以政府采购服务的形式,让院团演几十场、上百场戏,称为“送戏下乡”等。目前看,一些基层院团只考虑“下乡”,至于送的什么戏、质量如何,都难以评定。基层院团需要在当地党委、政府保障之下,探索创新演出形式,落实演出质量,提升观众获得感,避免让“走形式”坏了院团的名声。

责编: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