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我思-从人才回流看台湾新经济发展

矽谷专业人才回流潮,对台湾先进制造、创新创业等领域发展,都是不可错过的好机会。图为台湾科技新创基地。图/本报资料照片

台杉投资总经理翁嘉盛日前引用Youtube创办人陈士骏的谈话指出,已有超过2,000名矽谷专业人才返台,应该发挥大家的力量,协助台湾产业发展。翁嘉盛指出,2,000多人的思考角度都不一样,有人回台成立创投、天使基金,也有人参加加速器辅导新创,更有人是返台创业。如何把握这一批具备国际视野、身经百战的年轻世代,为台湾缔造有别于半导体的新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循环,值得各界关注与投注心力

发生在笔者身边的案例,国际上游戏化(Gamification)领域堪称宗师(Guru)级的郁凯(Yu-Kai Chou)就是去年从Fremont住处得知北加州宣布封城,敏捷做出举家返台决定的35岁年轻人。由于太太娘家在台中,笔者有幸在郁凯百忙的行程中,邀请他在109学年度第一学期在逢甲大学跨领域设计学院开设「游戏化与行为科学设计」。他的传奇故事就不在此多加介绍,若不是疫情,学生很难有机会亲自受业于这位全球各地飞来飞去的大师,但是疫情也关不住一个以互联网为经济活动骨干的新型态工作者。

周郁凯的盛名远播,自然吸引亟欲升级转型的国内大型企业导入他的(Octalysis)八角图实践架构,不仅最时尚的方法论都可以在八角图中找到蛛丝马迹,更重要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启动的新经济,许诺人类社会「以人为本」的未来生活,更是需要将系统化的服务设计与既有的硬体优势整合,这些年间心理学爆红并非空穴来风。以人为本的思维框架若能不矫情地融渗进入产业逻辑与经济活动,从骨子里转型的人类社会才有机会实现。

年轻世代的成长历程与思维模式均迥异于婴儿潮那一代,他们所形塑的行为模式与其发挥的影响力亦然!这是2000年尾矽谷返乡的鲑鱼所带来的重大启示!疫情引发的不仅是工作与生活模式的数位化,在工作场域变动的当下,台湾产业若能虚心与这些来自矽谷的年轻世代对话,势必会在升级转型的多年无力感中以混程动力发挥加乘效果,这是一年来疫情发展带给台湾的微妙契机。正因为台湾过往的制造基底专攻物理世界的生产力,过去感慨忽略了互联网与行动两波全球产业发展的契机,以至于被趋势甩在后头。但这一波全球汽车产业晶片,见识到的不仅是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实力,更是实体制造在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残酷事实。

台湾实体制造的实力若加上矽谷那些天马行空本梦比,会催化出什么未来?不用看未来,特斯拉在台湾的关键供应链就已经回答了前述问题。电动车概念股在台股狂飙题材,应该不会是唯一!若把电动车放在智慧交通,若进一步把智慧交通放进智慧城市,要爆发的题材可能大到难以令人想像!问题是,台湾产业过去制造的光环是否依旧?随着上一代制造人才的逐渐凋零,未来的人才不会仅限于半导体,国发会、教育与经济主管机关宜超前部署先进制造的人才!

除了先进制造的人才,即便台湾过去这些年大力推动创新创业,环境面受限升学导向的教育制度与新创法令的桎梏,心态上受限在新创导师感慨的小确幸式的新创,欠缺国际大格局的关照,个别成功案例不是没有,但对比投入的资源与对社会的影响,整体成效仍力有未逮。像陈士骏、周郁凯这类创业人才,展现出来的多元探索、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等等特质,都是108课纲中揭露出来的未来素养,但在108课纲人才培育出来前的空窗期,因疫情而返台的矽谷人才正好填补了一个世代必要的虚实整合跨域人才。与台湾制造业的磨合是必然的,但,大家相忍为国在可控的冲突中激荡出最璀璨的创意火花,诚然是台湾产业经济与社会的福气

早年还在政府外围法人机构任职时,工业局研议仿效日本Linker的人才媒合机制有效率地媒合与陪伴人才供需双方的磨合过程,可惜不了了之。如今一波波返乡的人才使得强化产业升级转型的资源到了,除了Medical和Mobile这两大迅猛发展的市场商机外,如何从强化产业体质?寻得与台湾产业现况配适度高的Manpower是必要条件,绝佳的时机需要搭配绝佳的制度与机制,才不会浪费一个天赐良机

台湾不需要复制矽谷,因为我们也无法复制矽谷!而是以「台湾+」的优势,吸纳全球产业发展的精华,练就次世代的竞争力,台湾在新经济中位居领先群,应是明确可及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