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风飘稻花香
来源:经济日报
老百姓过日子,离不开一碗大米饭。我国水稻产区众多,黑龙江五常大米算得上其中翘楚。米粒饱满、晶莹剔透,焖熟后弹性十足、香气浓郁,冷饭不回生,对很多东北人来说,“哪怕啥菜不吃,光大米饭也能造两碗”。
黑龙江省五常市有水田253万亩,年产优质大米约14亿斤。五常大米曾先后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原产地证明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2024年市场品牌价值高达713.41亿元,连续9年蝉联地标产品大米类全国第一。
五常有大米,过去要吃饱,现在讲吃好。
黑土良田
五常种植大米的历史悠久。清朝后期,五常大米成为贡米,“五常米、帝王粮”也成为其最早的“广告词”。
得天独厚的环境成就了五常大米:五常地处长白山脉张广才岭西麓,呈“六山一水半草二分半田”地貌,松花江支流拉林河贯穿全境,与296条大小河流一起滋润着黑土良田。
直至今天,优良的生态环境仍是五常大米好吃的基础。经过数十年摸索,当地自主培育出的良种——稻花香2号,更是让五常大米跻身国际高端大米行列。
稻花香2号咋来的?故事还得从它的前身讲起。
1993年秋天,种田老把式田永太在田间偶然发现了一撮长粒稻穗,长相与当时北方生长的圆稻粒明显不同,还散发着淡淡清香。第二年春天,田永太把这撮稻穗栽到地里,等到秋天收获时,发现口感明显胜过以往品种。第三年,他又将这个品种扩大了试种面积,效果更胜上一年。从此,这个水稻品种被正式命名为稻花香1号,并迅速在五常扩大种植。
不过,由于稻花香1号的连年种植,种子逐渐退化,抗病能力明显下降,要想留住稻花香,就得培育新品种。田永太又从稻花香1号的自然变异株中选出了稻花香2号,它不但遗传了稻花香1号的全部优秀基因,更神奇的是,扬花期在稻田里走一圈,连衣服都沾满了稻香。
今年63岁的王金奎是五常市卫国乡友好村村民,在他的印象中,自己种过上百个品种,“每年啥挣钱就种啥”。
1999年,王金奎成为五常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听说新品种稻花香2号大米好吃、香味浓,他决定试种几亩。那一年,试验田比其他水稻品种亩产少了大概200斤,没赚到钱的王金奎便打消了续种的念头。
变化始自2005年。经过当地几年的大范围宣传推广,好吃的五常大米已经小有名气,王金奎决定再次改种稻花香2号,坚持黑土深翻30厘米进行秸秆还田,不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那一年,他种出的有机水稻籽粒饱满,品质上乘,一亩地比别的品种能多赚200元。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改种稻花香2号,一个个专业合作社随之兴起,广泛种植的五常大米名扬海内外。
新米上市
初冬时节,正是五常新米上市的时候,一袋袋新米历经收割、加工、包装各流程,源源不断地从五常送往各地。新米加工散发出的阵阵稻香,弥漫在五常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
见到王立坤的时候,他正忙着收粮、签订下一年的合同。王立坤是五常市杜家王家屯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合作社已经流转了16万亩土地种植稻花香2号。
“虽然稻花香2号不是产量最高的品种,但稳产加上高效益,社员们都乐意种!”王立坤估摸着,这次又要忙到春节前。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合作社与五常市乔府大院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订单式生产合作模式,种子、有机肥由企业统一送上门,收获之后上门拉粮,还有保底价,“不愁种、更不愁卖”。
乔府大院的创办人乔文志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最开始,北漂的他只是想把家乡的大米在北京卖个好价钱。让他没想到的是,五常大米竟大受欢迎。
卖五常大米让乔文志迅速赚到第一桶金,于是他回到五常成立米业加工厂,建立育繁推一体化良种体系,建设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成立“乔府大院”大米品牌,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现在,乔府大院已经成为五常第一家全产业链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种“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订单模式,也成了当下五常主流的种植方式。
和乔府大院的模式不同,风光里(黑龙江)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主打与连锁餐饮品牌合作。西贝莜面村、米村拌饭……风光里公司的墙上展示着几十个合作企业,展示架上放置了两款公司的主打产品:4.18公斤的大包装和415克的小包装。该公司品控经理唐家杰说,企业主打免淘工艺,“以大包装为例,一袋大米刚好适配蒸箱盘,不用淘米,直接加10斤水即可”。餐饮企业节省了淘米的时间和成本,还能保证所有店面做出的米饭品质相同,这一优势让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
如今,五常的大米加工业企业已经超过了500家。走在五常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大米加工企业的销售门店。为了助推大米产业的发展,五常市还出台了《“五常大米”产业发展2024—2026行动方案及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五常大米走向千亿产业”的发展规划,成就世界级品牌稻米产业的发展目标。
今年7月,《地理标志产品质量要求 五常大米》发布实施,五常大米从此有了更精准的定位:不仅是种植,包括加工、包装等环节都要在五常市行政区域内完成的,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五常大米。
浓浓乡情
五常大米故事多,有两件事挺有意思。
第一件事,是五常大米的一次特别“出圈”。
2010年,五常大米被爆出年产不到100万吨,市场上却销售了1000万吨。一时间,“五常大米甲天下,天下大米假五常”流传开来。一听有“盗版”,五常开始打假、护牌。接下来的几年,五常市接连建成了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建设了五常大米网和五常大米溯源防伪查询平台,还给农户颁发“稻米销售卡”,从地块、水稻播种、田间管理、生产加工到餐桌全程管控、信息反馈和质量追溯,实现五常大米的总量控制和完整的溯源防伪体系。
“之所以有很多假冒的五常大米,从侧面说明了五常大米的高品质和知名度。”在五常市大米产业服务中心主任张野看来,这件事敦促地方政府要尽全力保护好五常大米这块金字招牌,给消费者一个放心的消费市场。
现在,正规的五常大米包装上都会有一个溯源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即可完成从田间到手头的全程可视化追溯,再加上专属于五常大米的执行标准GB/T19266,正品五常大米有了双重保障。用张野的话来说,“我们要做的是从源头上做好把控,而不是把老百姓教成鉴定真伪的专家”。
另一件事则藏在五常人的思“香”情里。
1983年出生的王佳良,是土生土长的五常市向阳镇建国村小河里屯人。2002年,王佳良离开家乡到大城市闯荡,但心里始终挂念着家乡。2016年,事业小有成就的王佳良回到小河里屯,成立了五常市小河里岛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五常市小河里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创建了“小河里岛”五常大米品牌,成为“新农人”。
“刚开始就是每天背着电饭锅,带上几袋大米,走到哪儿就在哪儿现场做饭给大家品尝。”创业之初,为了让“小河里岛”卖上好价钱,王佳良利用多年积累的经验和人脉跑市场,五常大米的品牌效应让他少走了许多弯路。合作社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公司的年销售量也从最初的十几吨到现在的近千吨,乡亲们的钱包变得越来越鼓。
“回来是迟早的事儿。”在“90后”小伙赵志友看来,自己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龙凤山乡乐园村,爷爷、父亲更是一辈子都在种大米、卖大米。传承好五常大米,自己这个“米三代”责无旁贷。在外闯荡8年后,赵志友返回了故土。大米怎么卖?赵志友有自己的新观念。
拉来投资人,在家乡建起1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工厂,一条龙生产五常大米。与父辈不同,赵志友不再是过去小作坊式的生产大米、卖大米,而是选择了与电商平台和餐饮企业合作。只用了一年时间,新米厂的营业额就达到了5000余万元。
“我爷爷年轻时当过好多年的村长,是最早将五常大米卖到新疆的人。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我们‘新农人’是怎样把五常大米种好、卖好的。”赵志友说。
一餐五常米,浑忘酒肉香。大米不仅是口粮,对五常人来说,还是浓浓乡情与未来发展的希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马维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