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威辰等:半固态及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已经开启
中新经纬8月23日电 题:半固态及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已经开启
作者 吴威辰 中信证券电池与能源管理首席分析师
拜俊飞 中信证券金属行业联席首席分析师
汪浩 中信证券电池与能源管理分析师
柯迈 中信证券电池与能源管理分析师
8月21日,一则“全固态电池重大突破”发布会的宣传消息彻底激发了市场对于固态电池的热情与关注。事实上,2024年以来,关于固态电池产业的积极信号持续聚积。一方面有消息称,国家有望在全固态电池研发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半固态电池量产车型的上市,也让固态电池的边际变化进一步明确。
我们分析热销车型的续航与价格,发现消费者对长续航付费形成10万-15万元的溢价,这有助于固态电池在动力电池领域渗透。考虑中高端电动汽车、消费电子、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应用,我们测算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需求将达到643GWh(吉瓦时),渗透率有望达到12.2%,其中全固态电池渗透率约1%,合计市场空间约1.2万亿元。
我们认为,对比日本,中国“小步快跑”有望赢下固态电池产业化的下半场。日本的优势在于研发,日本固态电池领域具备国家层面研究机构和资金支持,全球全固态电池专利数量排名前三位的丰田、出光、松下三家日本企业强强联合,2020年丰田已完成全固态电池行驶实验。
中国的优势在于产业化。首先,日本押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存在风险,中国优先选择氧化物半固态电池量产,同步开发硫化物/卤化物/复合电解质等路线可以分摊风险。其次,日本“一步到位”将全固态电池搭载HEV(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未来也将装载BEV(纯电动汽车),中国选择“小步快跑”先将半固态电池装车,再逐步过渡至全固态电池装车,我们测算中国过渡路线的规模效应约高于日本5倍。从产业化条件看,中国具有完备的锂电产业链、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消费市场,这些都有望助力中国赢得半/全固态电池产业化下半场。
我们测算,短期(2024-2026年)半固态电池放量将对高镍三元、碳纳米管等环节带来相对较高的营收弹性;中期看,到2030年,半固态+全固态电池对隔膜与电解液的需求影响分别为1%、6.6%,较为有限;长期看,面对固态电池产业化趋势,我们选取代表性样本公司研究,预计传统电池厂将凭研发、客户、制造优势领跑行业,材料厂商积极转型方能在未来穿越周期,第三方材料厂商能够依靠资源禀赋,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还推演了锂电产业格局的演变重构,预计固态电池将持续发展并逐步占据主导,中国锂电产业将有望继续领跑世界。
我们认为,2024年半固态及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已经开启,中国有望在产业化的下半场取胜,国内锂电产业链将有望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投资策略方面建议关注三条主线:技术领先的电池厂;短期有望兑现一定业绩的半固态电池产业链标的;全固态电池产业的全新增量环节标的。(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宋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