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战区完成部署,解放军军粮堆满仓库,印度人看到得紧张了
中国西部五省完成部署,解放军军粮堆满仓库,印度人看到这一幕得紧张了。
中国军方媒体报道了中国西部五省军粮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相关信息显示整套体系已经建设完成。这标志着西部战区的后勤保障能力再上一个台阶,完全可以在战时承担起补给解放军一线作战部队的职能。
【联勤保障中心仓库的军粮仓储区】
近日,中国军方媒体发布报道,显示西部五省(区、市)的军粮保障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大量军粮物资整齐堆放在仓库中,标志着解放军的军粮应急保障机制已经建成,可以投入使用,而这一机制体系的建立对于西部战区解放军来说无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尽管得益于青藏铁路、川藏公路等基础运营路线的建设,今天的中国在往高原运物资的问题上所面临的困难要远比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时少得多。但再怎么说,一些客观问题仍然难以得到妥善解决。
就比如说受制于高原地理环境限制,高原铁路的路网单一,还多为单线轨道,也就是一条铁路用以车辆往返,这样在战时就相对容易遭到针对性破坏而受损瘫痪。
【川藏铁路是单线轨道,抗损能力较差】
这直接导致在进行传统“点对点”式的大规模铁路运输时,铁路的运输效率存在不稳定性,由此产生的时间波动也将影响相关后勤运输计划的制定。
好在,随着更多军粮供应网点的兴建,各地的联勤保障中心可以用这种去中心化式的储备方式,自行储备一部分军粮物资。即便铁路运输线被毁瘫痪,联勤保障中心也能够依托这些网点为部队提供应急保障。
这不仅能够降低后勤体系对铁路等关键运输渠道的依赖,后勤网点遭到敌军打击时,所造成的损失也将被控制在一个较小范围内,不会因为一两个大型仓储设施遭到攻击,而导致前线没饭吃。
【一处典型的军粮供应网点】
除了大幅提高后勤体系的抗打击能力外,供应网点的建设还提高解放军在后勤问题上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因为之前许多部队是直接与地方企业进行物资采购交接的。这么做的好处是这些部队不需要自行存储大量军粮物资,一周一买或一月一买的采购模式大幅降低了仓储成本。但代价是,一旦出现诸如地震、洪水等需要部队即刻开拔救灾的灾害时,部队能带多少物资一同进灾区就不好说了。
相比之下,新的军粮供应网点模式相当于在部队与军粮供应商之间建立了一个调剂中心。大量物资在采购后会先堆放在网点仓库,再转交给部队。而当网点物资出现缺口时,联勤保障中心也会尽快补充,让网点物资维持在一个可以保障部队无论何时出动都能立刻保障供应的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官方报道中,经常会强调“平时供应、急时应急、战时应战、全时备战”这一原则。因为网点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解放军在军粮供应问题上的灵活性,有效减少了救灾部队干啃馒头的情况。甚至在去年年底发生的甘肃地震中,解放军已经能够做到抵达灾区当天就架上炊事车,让灾区群众吃上热乎乎的炸鸡排、卤鸡腿,而这在以前几乎是灾情发生72小时乃至一周时间后才能出现的场景。
【解放军救灾官兵在灾区制作炸鸡排】
更不用说,解放军的救灾行动与真正的军事行动往往只有“是否携带了作战装备”这一个差别。如果这条联勤保障体系能够在救灾行动中展现出这般高效率,那么在战时,它也同样可以解决前线部队在吃饭上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除了这些专门储备军粮的军用网点外,联勤保障中心还在军民合作框架下积极推动建设以地方民营企业为主的民营网点。
虽然相比于正经的军用网点,这些以超市、商场仓库为主的民营网点在物资储备量上稍逊一筹。但这些网点胜在数量更多、普及度更广,能够真正做到部队走到哪里,网点就能跟到哪里。从而建设起军地一体、平战结合的综合保障体系。
【解放军组织军民融合军需保障模式探索性演练】
可以说,正是有着这套体系作为依仗,解放军才有十足的底气在中印边境问题升温时,直接抽调各战区主力部队奔赴高原。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所以只有让主力部队吃饱饭,才能让歼-20、99A这些先进装备在对印一线发挥出应有的威慑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能够以较小的损失赢得最终胜利,也是因为我们在后勤问题上更胜印军一筹。因为早在当年年初,中央就指示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要存储足够的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前线部队也一直维持着充足的粮食储备,加上部队还有生产的传统以及开战后西藏人民踊跃支前。
一系列因素使得1962年解放军在后勤问题上的表现固然没到十全十美的地步,但对比那时的印军还是有明显优势的。今天的解放军在这一问题上的优势,更是比当年还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