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成功申遗中国文化景观保护增添新责任

24日在巴黎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次大会传来消息,“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西湖是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与这些湖泊类文化遗产相比,西湖文化景观显出独一无二的“东方文化名湖”的特征

“申遗的目的是保护西湖、造福后代,让西湖再活一个2000年。保护西湖始终是西湖的永恒主题,杭州将以西湖成功申遗为新的起点。”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西湖申遗领导小组组长王国平说。

与西湖同时接受审议的中国项目原本还有黑龙江五大连池景区,但由于五大连池在最后时刻选择退出,西湖成为本届世遗大会上唯一最后冲刺的中国项目,并最终通过了大会审议。

在主持西湖申遗文本编制工作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看来,西湖成功申遗并无太大悬念,参与评审内容分布在西湖及其周边群山大约4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可谓是从西湖景区“优中选优”。

据悉,提交世界遗产大会的“西湖文化景观”6大类景观价值要素包括:西湖自然山水、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特色植物景观。

“以‘西湖十景’为代表的西湖景观是园艺、绘画、诗词‘三位一体’的关联性文化行为的创造物,表现出讲究‘诗情画意’和‘天然图画’的东方审美情趣,以及追求人与自然情景交融的和谐互动意境。”陈同滨说。

然而这条跨越世纪的申遗之路走得并不轻松。专家表示,在1999年最早提出申遗计划之初,西湖一直未能找到一个准确的定位,这令它在“为什么应该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问题上缺乏话语权

西湖的申遗过程看起来也更像一场持续生态保卫战。杭州市在申遗前期准备过程中,对西湖进行了近8年的综合保护,涉及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文脉延续、景观修复、水质治理、建筑整治等多方面内容,对西湖的“东南西北中”进行了全方位的保护和整治。一遍遍地精细打磨,甚至连“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的绿化带是否要扎上篱笆,也要讨论再三。

“但仍然应当引起注意的是,申遗成功只是保护的开始。”杭州潘天寿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朱仁民说。过度商业化、开发建设不当一直都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关注的焦点,在中国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中,已有丽江等地遭受过相关质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推广和发行部负责人吉娜·道布尔迪此前也曾表示,《世界遗产名录》并非只增不减。根据《世界遗产公约》,如果遗产所在地政府不能保证在一定期限内采取必要措施有效保护该遗产的价值,使遗产地受到严重威胁和破坏,使其失去了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该遗产将从《世界遗产名录》中除名。

杭州市政府承诺,申遗成功后的西湖将坚持“六个不”,为民族和人类保管好西湖这一世界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作为中国第一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还湖于民”、免费开放的目标不改变,严格保护好土地资源,绝对不搞经营性出让,坚决制止房地产开发项目,同时对各类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严格保护等。

尽管同为“文化景观”类世界遗产的中国项目,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此前的庐山五台山或许不尽相同。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博士、注册城市规划师郑卫等业内人士担忧,位居城市中心的特殊地理位置很可能加大保护难度,如果观光客大量涌入,如何应对骤增的交通压力,如何提高西湖文化遗产的管理能力,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世界遗产大会关于西湖的决议草案及OUV声明》中也指出,西湖仍然能够在景观中清晰辨认宋朝时期创建的所有核心要素,西湖十景的美也基本依然可供欣赏,向东面看时,朝北朝南的山脉轮廓线依然保存完整,保俶塔在天空的映衬下也十分清晰。

“成功申遗的西湖必将更受世界瞩目。而如何在文明共享与资源保护间找到平衡,在笑迎天下客的同时保证西湖可持续发展,将是比申遗更艰难的一道考题,也是一项沉甸甸的责任。”朱仁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