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激情和火藥組合 用「進攻性民族主義」主導北京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中国新闻社

法国专家高敬文近日在美国之音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性格是激情和火药的组合,他的民族主义较前任领导人更具进攻性,当前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是「进攻性的民族主义」。

美国之音中文网20日报导,法国巴黎亚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香港浸会大学政治及国际关系荣休教授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近日在美国之音「纵深视角」节目提出「进攻性的民族主义」主导当前中国的观点。

对于进攻性民族主义的养成,高敬文分析,首先是1989年「六四」事件和冷战结束后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不再受欢迎,为了寻求对中共的支持力量,北京开始用民族主义来替代马列主义。

其次,「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加也助长了北京野心和进攻性民族主义」。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当时的北京领导人胡锦涛判断西方国家慢慢衰落、中国继续崛起,具有野心的「进攻性民族主义」因此开始登上舞台,这种新型民族主义进而在中国发展成比马列主义更强大的主导性意识形态。

另外,共军的现代化也需要「进攻性民族主义」支持,如此有利于北京决策者将更多经费花在建造军舰等国防开支上。

高敬文并谈到,「由于习近平的性格是激情和火药组合,他的民族主义比前任胡锦涛更具进攻性。例如,他想加快台湾的统一进程,2024年台湾大选中出现的来自北京的战争威胁,就很像习近平风格的进攻性民族主义」。

至于北京的「进攻性民族主义」会带来战争后果吗?高敬文认为,北京虽对台湾的战争或军事威胁压力愈来愈大,但这并不代表战争本身,北京进行的只是心理上的战争威胁。不仅对台湾如此,对「四个炸药包」中的另外三个:南海、中印边界和钓鱼台列屿,北京都是采用「灰色地带战略」策略。

高敬文解释,共军对军事冲突比较小心,其中原因是多重的。调查显示,中国网上的民族主义虽震天动地,但中国的真实民意是多数人并不支持战争;而中共内部、特别是在乌克兰战争之后,有人看到了战争带来的军事、人道和经济等巨大代价。

他进一步指出,北京虽对军事冲突比较小心,但往往透过诉诸军事高压来寻求利益,最后则以和平手段得到想要的东西。这种「灰色地带战略」已在南海获得成功,在中印边界冲突及钓鱼台列屿等问题上也有收获。

这位专家说,「在『进攻性民族主义」和美中进入新冷战的背景下」,北京使出了两种手法对付国际规则,一方面很明显修正了一些国际规则,例如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这种新的国际组织;另一方面中国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现存国际组织的表现也很积极。

高敬文认为,但是北京对国际规则的「修正主义强权」是选择性的,与自身利益一致的规则则用之;若遇利益矛盾和冲突的规则就不理睬,例如北京不理睬海牙常设仲裁法院针对菲律宾提出的南海案仲裁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