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绘“人鸟和谐”生态新画卷

杨维立

10月12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在野鸭湖国际重要湿地举办“京华飞羽——2024京津冀晋生态旅游观鸟季”暨第十二个“北京湿地日”活动,并发布了北京市首批6个“观鸟基地”和首个“观鸟培训基地”。

目前,北京共有鸟类519种,占中国鸟类物种数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鸟天堂”。这得益于北京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得益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扎实开展鸟类保护工作,持之以恒守护候鸟迁徙之路。观鸟不仅仅是一项放松身心的休闲活动,更是人们接触自然,融入自然的好机会。

众所周知,鸟类对生活环境十分挑剔,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稍有干扰,就会受惊。文明观鸟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观鸟不文明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屡禁不止。在一些地方,观鸟过程中大声喧哗;随意投喂食物,导致鸟类腹胀、腹泻;为了拍到好的画面,用无人机追着候鸟拍,等等,诸如此类的不文明观鸟行为时有发生,不仅会对鸟类造成伤害,也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对此,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在这方面,北京出台了一系列“硬核”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北京相继发布了《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北京市鸟类迁徙通道保护工作方案(2023-2035年)》等地方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为鸟类织起了一张坚实的“法律保护网”。同时,建立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执法协调机制,强化执法协同和监督,精准打击非法猎捕、贩卖、食用候鸟等犯罪行为,为观鸟行为划清底线,引导人们自觉做到知禁而止、循法而行。

加强鸟类保护,维持生态多样性,除了要对不文明观鸟行为坚决说“不”,还要在“疏”字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此前,北京已发布了《北京观鸟地图》,推出野鸭湖、十渡等45处观鸟点。此次又发布了北京市首批6个“观鸟基地”和首个“观鸟培训基地”,持续出新招、用实招、想高招,是为了给观鸟爱好者们观鸟提供便利条件和科学指引,同时将相关监管和服务纳入规范轨道,在加强鸟类保护与利用前提下,大力培育观鸟经济,发展绿色生态新产业。

今年9月9日,北京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印发《关于深化首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鸟类资源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设定了到2035年“形成布局完整、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鸟类科研科普体系;规范建设观鸟基地不少于30个,观鸟点不少于300个”等目标,并明确了具体要求,为加强鸟类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了明确指引,导向意义十分鲜明。

北京市各地各相关部门主动作为,以规范建设观鸟基地、观鸟点为着力点,坚持“反向警示”与“正面引导”相结合,从“堵”与“疏”两个方面持续发力。同时,以打造“人鸟和谐”的观鸟文化为重要支点,以开展“爱鸟周”“生态旅游观鸟季”“湿地日”等主题宣传活动为抓手,建立完善鸟类科研科普体系,引导广大市民群众提升生态文明素养,自觉践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和责任。

秋季是候鸟迁徙的季节,也是鸟类爱好者最佳的赏鸟季节。现在北归候鸟“先头部队”已抵京,不久京城将迎来候鸟迁徙高峰。愿我们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从“不打扰”开始,争做爱鸟护鸟的宣传者、践行者、志愿者,携手共绘“人鸟和谐”生态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