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开制墨历史-骚人玩墨 道不尽风雅事

书名:墨的故事‧辑二:墨香世家,听古墨在说话作者:黄台阳出版:时报出版上市日期:2016/7/26

易水」这两个字,是否让你想起荆轲刺秦王?荆轲在要出发时,燕国太子在易水边设宴送行,出席的人都知道,此去是生离死别,个个悲愤填膺。荆轲举杯高饮后放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众人不禁潸然泪下。

没错,就是这个易水。它在现今河北省中部偏西易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有山有水,自古松林茂盛,而且质地优良。当地工匠,勤奋努力,演绎出制墨的标准流程(SOP),统称为「易水法」。所制成的墨,就叫作「易墨」,一时风行,畅销大江南北书法家王僧虔,就曾称赞易墨「浆深色浓」,用来写字作画非常自如美妙。

易水法的制程根据零散资料,核心技术可归纳出三点:一、讲究使用动物胶,最好是鹿角胶;二、讲究添加更多配料;三、把杵捣数增加到「十万杵」。其中以第三点的改变最大,让工匠最累。但是这会让混合后的烟和胶更加紧密,不致留下纠结的小烟团气泡,从而避免烟胶之间仍有空隙,导致在研磨后产生的墨色不匀,以及墨锭容易崩裂的现象。

从此十万杵成为好墨的必要条件,非如此不足以吸引贵客的青睐。易水法传到唐朝晚年,出了有名的奚氏制墨家族,有兄弟奚鼐奚鼎两人,都在墨史上留名。但真正光大门楣,独创一家之墨的,还要到他们的孙辈后代──李廷珪。

这可奇怪了,奚家的后代,怎么变成姓李?长话短说。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国期间,北方藩镇割据战乱频仍。许多家族不堪其苦而举家南迁。奚鼎的儿子奚超带着全家长途跋涉,辗转来到属于南唐国的徽州(时称歙州)。有感当地山明水秀,尤其古松群茂密,松质优良,就决定留下来,好重振所擅长的制墨本行,辛苦耕耘下业务蒸蒸日上,甚至受到南唐李后主的喜爱采用,变成朝廷用墨。李后主爱墨之余,除了封奚超官,还赐给他国姓「李」。从此奚超又叫李超,他的儿子奚廷珪,自然就成了李廷珪。

李廷珪制的墨有多好?北宋人笔记所载最传神:在宋仁宗前的宋真宗朝,李廷珪墨还不少,有位大臣不小心把一锭李廷珪墨掉到水池里,虽有点心疼,但想墨泡了水,一定容易坏,就算了没去捞。过了一个多月,他在池边喝酒,又把一盏金质酒器给掉到池里,这下可舍不得不管了,便派人下去捞。没想到不但捞出金器,还附带捞出那锭李廷珪墨。

只见墨的光色没变,坚挺如新。由此可见它的品质实在非凡。现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 藏有举世无双的一锭李廷珪墨,它的一面有泥金书写的「翰林风月」四个字。是乾隆56年时,任陜西巡抚的大收藏家毕沅特地搜寻进献的。

(摘自本书第一章)

★中时新闻网关心您:喝酒不开车,喝酒过量,有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