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种田看萤幕!北大荒打造科技农业、粮食总产破纪录
端牢中国饭碗:从北大荒盐碱沼泽地到鱼米大仓。图为黑龙江北大荒集团赵光农场有限公司科技服务中心数位农业指挥大厅,透过田间物联网系统及时查看田间作物长势情况。(新华社)
端牢中国饭碗:从北大荒盐碱沼泽地到鱼米大仓。图为农民在黑龙江省集贤县一片耕地里向播种机中添加大豆种子。(新华社)
端牢中国饭碗:从北大荒盐碱沼泽地到鱼米大仓。图为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前哨农场农民驾驶插秧机作业。(新华社)
端牢中国饭碗:从北大荒盐碱沼泽地到鱼米大仓。图为黑龙江北大荒农业公司水稻智慧育秧中心的水稻育秧温室智慧控温控水管理系统。(新华社)
端牢中国饭碗:从北大荒盐碱沼泽地到鱼米大仓。图为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东升村,农民把收获玉米运到当地农业合作社指定地点晾晒。(新华社)
新华社20日报导,北纬48度线,4800多万亩耕地,农作物茁壮生长,这里是中国大陆最大垦区。北大荒集团赵光农场有限公司大豆地块里,搭载着光谱成像设备的无人机正在农田上空往复飞行。十几公里外科技服务中心,技术员郝思文坐在大萤幕前查看田间实况影像。轻点滑鼠,农田作物长势、病虫害等全部资讯便生成在一张图上。
「以前种地看天,现在种地看萤幕。」作为粮食生产国家队,北大荒集团将智慧农业应用到粮食生产全流程。
70多年前,近百万拓荒者陆续来到「北大荒」,在战天斗地中唤醒沉睡千年的黑土地。如今,「北大荒」已建成中国机械化、资讯化、智慧化水准最高的大型国有农场群,每年产出的商品粮可供应1.6亿人口。
黑龙江垦区坚持精细化种植,特色化种养。开展农作物种源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问题;加快建设一批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2023年北大荒集团粮食总产量达到455.89亿(市)斤,实现「二十连丰」;农业科技贡献率高达77.1%,居世界领先水准。
经过多年开垦,黑龙江垦区一度面临生态环境急转直下:黑土地水土流失严重,湿地面积逐年递减,北大荒集团树立新发展理念,采取工程、生物、农艺20项技术措施综合施治,加强黑土地保护。
稳住了生态修复的「基本盘」,一批精雕细琢的环保举措正在铺开。
在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玉米地块,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第四管理区主任齐利民用脚尖拨弄着地头的黑土说:「你看这土多松软,作物扎根好,渗水性也好。」
近年来,北大荒集团不断深挖绿色产能,减少化肥用量,垦区各地纷纷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进行粪肥还田。有机地块不能使用农药,就探索出一套物理除草法,除草率达90%。
「地力不同,肥料配方也不同。」在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赵新刚带领团队,正给每块土地按方配肥。测土配方施肥可以有效避免过度用肥,近年来土壤板结情况得到极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