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英国病不轻
(图/新华社)
英国女王辞世被认为是一个时代的结束,曾受英国殖民统治的香港,部分民众哀痛逾恒,有人将对现实的不满投射在心目中美好年代的君王身上。这是人情之常,无可厚非,也毋需深究;重要的是,在历史翻开新的一页之际,香港人能否反思长久以来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问题?
香港在英治时代臻于兴旺,所以凡百政策、制度、观念与习性都深深烙印着英国样态痕迹。过去几个世纪,英国为全球现代化的主要驱动者与打造者,其整体文化确有过人之处,香港深受其益,因而对其文化、意识形态与制度颇有孺慕之情。
就在英女王逝世前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显示,印度挤下英国,晋升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英国退居第六。女王的过世是否象征着大英帝国的国祚真真实实的寿终正寝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英帝国何以沦落至此?
美国在一个世纪之前凭其地理与制度优势称霸世界,然后二次大战重创英国,使其持续衰颓。但要探究英国近40年来的进一步衰败的缘由,就不能不检讨前首相柴契尔夫人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的功过。她在上世纪80年代义无反顾也无所保留地推展新自由主义政策,彻底将国营事业民营化,对企业减税并放松政府监管,大幅减少社会福利,并且灵活劳动力市场。这四大政策对于提振经济卓有绩效,但另一方面,其在财富分配上的效应却是有利于资本家,而对英国平民百姓不利,造成英国多重病症。
新自由主义对企业大幅放松管制,表现在具体政策上是对企业与富人减税、放松对资本家的管制,金融业方面更是百无禁忌。由于暴冲过猛,从美国源起的金融海啸重创英国,股市暴跌,多家银行倒闭,许多驰名企业销声匿迹,其后带来长期的低薪导致穷人愈来愈多。
另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和资产滥投资导致英镑和房价持续增长,资本拥有者大发利市,平民百姓则难以度日,更难翻身。而且,热钱一古脑儿涌进金融业、房地产,严重排挤了实体经济的资金投入,致使制造业萎缩,危害国家的经济长远发展。
至于促进劳动力市场灵活性,让雇主更方便解雇劳工,尽可能不聘用正职劳工,而以成本较低的劳动派遣、临时工、外判、合约工、时薪工等非典型就业代替,其结果是受雇者缺乏保障,忍受长期低薪,使整个社会财富分配更不平等。
香港从英治时代后期以迄现在,基本上一直遵循英国的自由放任式的发展模式,奉新自由主义为圭臬。其结果一如英国,尤其是以「自由经济」为幌子遂行低税率,减少干预产业经营与劳工市场等,导致产业结构偏倚发展,社会福利不足所需,退休保障、标准工时等政策难以落实,房价高企,而且商家坐大,贫富悬殊日益严重。
如果确有「英国病」,香港也被传染了,而且病情不轻。如果英女王辞世象征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则香港应当挣脱英国模式的桎梏,减轻英国病症状,同时审视现实缺憾,采纳新策,以期创造一个全港共同富裕的新时代。 (作者为台湾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