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宣告!我国“三北”工程又取得重大进展!治沙还要看中国!

国家林草局公开信息称,我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从2023年下半年启动以来,目前进展非常顺利,造林种草超过1000万亩。这一成绩的取得非常不易,彰显了我国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造恶劣生态环境的信心和决心!

我国“三北”工程三大战役

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的建设期,是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期,是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三北”工程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是,2030年前我国将完成6亿亩的目标任务,其中治理沙化土地面积达2亿亩,巩固生态保护修复成果达4亿亩。

这里面不得不提到“三北”工程的三大标志性战役。国家确定要全力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即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个战役名字和定位不同,从“攻坚战”“歼灭战”,到“阻击战”,哪一个都不好打,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背后体现的是防沙治沙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和不确定性,也体现出我国生态环保人以及防沙治沙人的不懈奋斗和坚定决心。

我国“三北”工程取得的显著成果

“三北”工程是我国启动实施的第一个大型生态建设工程,至今已实施45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84%,在祖国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万里“绿色长城”。

从成效来看,一个是风沙危害得到基本遏制。工程因地制宜采取造林种草、封育飞播、封禁保护等措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面积5亿亩,工程区超45%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重点治理的毛乌素、浑善达克、呼伦贝尔、科尔沁四大沙地生态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第二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在推进过程中,我们是按照山系、分流域实施的规模推进、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亿亩,工程区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度超59%,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

第三是农田牧场得到有效庇护。坚持多林种、多树种,乔灌草、带片网结合,人工干预和封禁保护结合,在华北、东北等粮食主产区营造农田防护林网(带),有效庇护农田4.5亿亩,为促进粮食稳产高产和畜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

第四是色惠民富民成效卓著。坚持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协同推进,在黄土高原、燕山山地、新疆绿洲等地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林果产业基地,工程区经济林干鲜果品年产量从不足200万吨提高到4800万吨,1500多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实现稳定脱贫,一些重点地区涉林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50%以上。

我国治沙成为世界生态治理的典范

土地荒漠化目前是全世界人民共同面对的重大危机之一,严重威胁着全球的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治沙造林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潜在的问题也日趋突出,集中体现在大规模固沙林均以完全固定流沙为首要目的,造林密度一般在每公顷1650株以上,成林后植被覆盖度要求高于40%。

这种情况,会带来密度大、水分失衡等问题。这种“密度大,造林初期治沙效果好”的理论原则,造成大面积沙区人工植被出现中幼龄林成片衰败死亡现象。再加上荒漠化地区气候干暖化基本上都是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严重短缺也成为制约生态治理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高效、长效地治理荒漠化,成为世界性的难题。

我国在治沙方面能够成为世界性典范的经验,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政府主导,全民参与:我国高度重视治沙工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引导和推动全民参与治沙行动。从国家到地方,各级都把治沙工作作为重点任务,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投入、技术指导等方式,大力推进治沙工作。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科普宣传等方式,提高全民的治沙意识和参与度。

二是科学治理,技术创新:我国在治沙过程中,注重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创新。通过引进和研发适合本土的治沙技术,我国在沙土改良、植被恢复、节水灌溉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同时,通过建立治沙科研机构和实验室,开展治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推动治沙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三是综合治理,多措并举:我国在治沙过程中,采取了综合治理、多措并举的策略。通过植树造林、草原保护、水土保持等多种措施,加强对沙漠化土地的综合治理。同时,注重生态修复和自然恢复,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等方式,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四是产业带动,绿色发展:我国在治沙过程中,注重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通过发展绿色经济、生态农业、沙漠旅游等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

这些经验不但是我国多年来持续治沙的生动写照,推动了我国生态环境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改善,同时也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全球治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