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黄金茶振兴乡村 城镇居民就业新选择

2024白沙溪谷雨采茶节活动,吸引民众到场采茶,体验茶农乐趣。(朱绍圣摄)

有500多年历史的湘西黄金茶,在官方推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下,近10年来相关产业飞跃式发展,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超过60倍。面对疫后经济的持续下行,在沿海城市打工的农民陆续返乡,家乡产业不仅让他们重启新生活,还是城镇居民就业的新选择。

「乡村振兴‧潇湘茶行」第19届海峡两岸媒体来湘联合采访活动,日前走进大陆湖南湘西州保靖县。据记载,湘西黄金茶源于明清时期,最早是「以物易物」的方式在隘门关互市上出现,作为主要流通「货币」,茶被用来交换生活用品而有「换金茶」之称,后演变为俗称「一两黄金一两茶」的黄金茶。

2010年至今,特别是2013年大陆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湘西茶园面积迅速扩展,茶叶产业飞跃式发展。其中,保靖县黄金村有7片古茶园、2057株古茶树,最古老的「茶树王」有416年历史;国茶村也是保靖黄金茶原产地核心区,种植黄金茶1.5万多亩,全村农民人均收入2.8万多元(人民币,下同)。

黄金村支书石金贵向媒体介绍,90年代全村以农耕为主,人均年收入约400元,但在推广黄金茶种植与销售以后,人均年收入已达2.5万元。「种茶发不了财,卖茶才能赚钱」,但他坦言,目前黄金茶的品牌影响不大,如何让其走出湖南是紧迫问题。

新冠疫情期间,离乡到沿海大城市打工的农民接连返乡,在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引导下,打工人在家乡开始新的生活。一名采茶女工表示,以其单位为例,采茶年薪约4、5万元,较具技术的制茶工作者年薪则为6、7万元,薪水虽不如在沿海城市打工,但家人彼此可互相扶持。

丰富资源投入乡村,也让城镇居民转向农村找头路。一名在农村工作的妇女表示,自己住在吉首市,每天都要开1个小时的车到村里工作,虽然城镇确实有所发展,但疫情后经济持续下行,前往资源投放较多的农村成为就业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