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踞二龙,人求四会
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4年第十八期(总第788期)
【按】
新学期,学校门口的展板上写了两句话:校踞二龙,人求四会。本着“时时处处学语文”的精神,利用这八个字展开来做一点儿文章,上一节语文课。
相较于课堂录音,文字介绍较为简单,想了解更多,可以配合着文字听听录音。正文括号内标注的是为什么这么讲。
先对两句话做一个整体把握。
校踞二龙,是说校址所在地是二龙路。但仅仅知道这个字面意思还远远不够。简单讲讲二龙路得名的由来,并不是有两条龙,而是最初这里是两条曲曲折折的水坑,最初名为二龙坑,后来坑被填平,才改名为二龙路,可谓是沧海桑田。
诗人,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曾经就居住在二龙路附近,他的现代诗名作《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所写对象正是二龙路南端的臭水沟。(地名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一段文化,一段历史,知晓相应的文化和历史,才会更有感情,初二下学期刚好要学到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这里算是对作者做一个小铺垫,之前也会过臧克家所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人求四会,其中的“四会”是“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在实验中学的介绍中有这样一句话:(学校)致力于培养“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的“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英才。
这“四会”是学校的育人目标,或者说培养目标。“四会”源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我以为,在AI时代,关于“四会”,应该有更新更深入的思考。(这是个大话题,是对昨天讲到的开学第一课中的一些问题的初步回应,尤其是关于“会求知”的理解,在AI时代,很有必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
讲完这两句话的基本意思之后,把“人求四会”先放一放,因为这是个大话题,需要贯穿于整个的教育过程。这一节课时间有限,所以只单独拎出“校踞二龙”,尤其是“踞”字来讲一讲。
踞,形声字。从足,居声。本意是蹲坐。这个字应该读四声,而不是一声,有很多人会误读为一声。(学习汉字,要从音、形、义、源、境、性入手,这也是我讲汉字一以贯之坚持的基本原则)
为了更好地把握“踞”的意思,先引用两首诗歌,均为毛泽东所作。(结合经典语境,而不是普通语境去学习字词,是非常高效的办法)
由第一首《咏蛙》,顺带复习一下小学学过的若干咏物诗,诸如《咏鹅》《咏柳》《蝉》《风》《蜂》《画鸡》《墨梅》《石灰吟》《马》等,咏物诗不仅抓住所咏之物的特征,还要把自身的情感投射到所咏之物上。(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联想,趁机回顾复习一下小学阶段学过的一大诗歌类型)
由第二首,联系到初二上学期刚刚学过的新闻名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首诗正是在横渡长江,占领南京之后所作。该诗虽然整体可能很少有同学读过,但单独拿出来某个诗句,则极为常见。所有有必要补充一下,甚至应该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这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要和教材相联系,要和日常阅读相联系)
在引用两首诗歌的基础上,再说一些常见的带有“踞”的成语或者词语。
龙盘虎踞:出自晋·吴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虎踞龙盘又作龙盘虎踞,之所以能这样调整,是因为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短语,有相当一部分并列关系的短语,词语可以前后调换而意思不变,当然,不是每个并列关系的短语,都可以做这样的调整。(此处复习一下关于短语类型中并列短语的相关语法知识)
在讲“虎踞龙盘”时,又从其出处延展开来,说说南京,说说南京的若干旧称,说说“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虎踞龙盘可以用来形容地势险要。(南京我没去过,很多学生去过,但他们不如我知道得多,旅游只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是不行的,很多文化,不是走马观花看到的,而是读书读到的)
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战国策·燕策》
箕踞是一个比喻性的词语,学习比喻,不一定非得在句子在语段中学习,汉语中有很多四字词语,甚至两字词语,本身就包含比喻的修辞。比如,雪白、漆黑、雀跃等等。(此处既讲比喻修辞,又讲名词作状语这种文言中常见的情形)
在古诗文中,但凡出现“踞”字,绝大多数和“虎踞龙盘”以及“箕踞”这两个词有关,弄清楚了这两个词,以后在古诗文中遇到相关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盘踞:指非法占据;霸占;比喻某些植物或某些自然现象长期在某地肆虐。《三国演义》第一一回:“目今黄巾遗孽,扰乱于外;董卓余党,盘踞于内。”
“箕踞”需要注意其语义上强调的轻慢傲视的意味,而“盘踞”则需要注意其情感色彩。(以上是关于词语运用是否得当的判断标尺,既要关注确切语义,又要关注其情感色彩)
以上所讲这些,看似和语文课文,和练习乃至考试关系不大,事实上,其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在中考乃至高考中频频出现。我希望通过这样的例子,让学生强化“时时处处学语文”的意识,不要觉得只有读课文,做练习才是学语文。凡是有文字,有语言的地方,皆可成为语文学习的资源。
还要回应一下善于思考的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为什么老师能从这么简单的语句中联想到这么多内容,而学生想不到呢?
这就和上一节课所讲的话题相关,AI时代,并不能因为AI如此之强大,就抛弃阅读和写作,事实上,不管AI如何强大,个人头脑中的一些必要的积累还是必不可少的。
这就像是数学中的一个点一样,只掌握一个点,最终只能是一个点,而只有两个点,才有可能连成一条线,至少有三个点,才有可能构成一个面,至少有四个点,才能够构成一个立体的图形,只有掌握更多的点,然后才能够自由变换各种立体的图形,才能融会贯通,才能左右逢源。语文学习中大量阅读的意义正在于此。
最后,“校踞二龙,人求四会”这八个字,并不是第一次在实验中学的校园中出现。最早出现应该是在《三余桥铭》上,这是我的语文组同事袁海荣老师为连接两个校区的天桥落成专门撰写的一篇铭文,非常棒,从中能看得出实验中学丰厚的文化底蕴来。
欢迎关注我的新书《用减法教语文》,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
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减法教育》,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