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声”的冠军基金经理

任泽松,在中国资管圈算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

这位知名私募基金经理,曾经在行业潮头显赫了十多年。

但终究在近期变的越来越低调。

关于他的消息,可谓少之又少,以往能看到其投资观点的平台,已经有整整一年没有更新了。

这位曾经的“创业板一哥”,在十多年前已经成为中国公募圈的冠军基金经理,因其重仓乐视网等具有“争议”的股票而名声大噪。

2018年,任泽松重出江湖,收购了一家上海私募后,上演了一场“东山再起”,一度业绩在私募圈几度”领跑”,又几度“垫底”。

终于,在经历产品的斗刺“大开大合”后,任泽松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

流失的规模

任泽松控股的私募机构叫集元资产,这曾经是个颇有点规模的资管机构。

但据基金业协会最新信息,集元资产的管理规模已回落到了0-5亿元人民币区间。

这个规模数字,多多少少给外界一种“非同寻常”的观感。

2024年上半年,这家私募的规模还在10亿元以上,此前可能规模更好一点。

如今,这家股票私募规模都不到5亿元,在基金业协会公示信息中,已属于规模信息的最低一档。

“滞后”的官网信息?

资料显示:集元资产成立于2014年,“公转私”的任泽松于2018年10月收购了这家上海私募。

据集元资产官方网站,这家机构(一度的)“公司管理规模约13亿:直销客户占比80%;机构及FOF组合资金占比15%;代销机构占比5%。”

这和中基协最新披露的规模信息并不一致。

但可以看出,集元资产的实际规模曾接近13亿元,其中10亿元资金来源于直销客户,也就是直接与集元资产“联络“购买产品的高净值客户。

此外,集元资产在社交平台的发文虽然更新至今年10月1日,但此前定期发布的市场回顾与展望系列文章,在2023年12月最后一次上传后再未进行更新。

股东变动

虽然部分关键信息有所时滞,但是集元资产有一个重大变动不应被忽略。

2024年6月20日,这家私募向基金业协会提交了出资人变更事项的申请,之后经过审批通过。

变更后,集元资产出现两位自然人股东,其一是掌门人任泽松,其二是基金经理朱彦頔,二者持股比例分别为98%和2%。

翻阅资料发现:一位名叫武晓香的人士此前持有3%的股份。市场消息称这位股东曾担任基金经理,其从股东名单消失后,任泽松受让了这位人士所持股权。

限于信息有限,我们无法得知这场出资人变化的具体动因。

据悉,“小股东”朱彦頔曾任天风证券研究所研究员,2018年一同与任泽松参与私募创业,重点研究战略新兴产业有深入研究。

净值在水位之下

据私募排排网,集元资产运自2018年起运作的第一只私募产品,截至2024年11月29日,净值已经低于1元面值。

限于数据有限,我们无法得知目前净值是否属于累计净值。如果集元资产在产品运作期进行了分红,上述净值数据则不真正代表跌破面值。

此前上述产品是其在第三方平台的“打榜产品”,基金经理正是任泽松。

实际上,任泽松当年运作的时点属于A股的低点,也就是建仓时点较佳。

资事堂从另一个数据平台找到了任泽松管理的另一只产品信息,成立时点为2019年2月,当时正值A股展开大反弹行情。

截至今年11月29日,此产品规模1041万元,自今年第三季度末起出现了净值的翻倍。

何以至此?

集元资产的规模缩减,以及任泽松的日渐低调,可能另有隐情。

但亦不免使人担心,在几度大起大落的净值表现后,任泽松开始面临持有人的“信任挑战”。而后者才是一个私募基金经理不得不慎重对待的。

自2018年任泽松接手集元资产以来,这家私募的业绩虽然一度冲到同业前列,但多数时候未能超过50亿元的“门槛”,也就是未能晋升到中型私募阵营。

按照现在业内的说法,只有规模在50亿元-100亿区间的私募,才可能被称为中型私募,低于50亿元则始终处于小型私募“等级”,多数时候需要大股东“自掏”一部分腰包养团队。

任泽松在市场机会前抄底进入,但最终未能做大的原因,值得业内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