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兹今会习近平 美媒:欧洲重新跟中国靠拢

川普胜选可能性增大之际,欧洲重新跟中国靠拢。图为德国总理萧兹(左二)14日抵达重庆访问。(中新社)

德国总理萧兹正在访华,而马克宏将在巴黎会见习近平,经济焦虑和不断升温的跨大西洋紧张局势使欧洲更容易接受中国的示好姿态。《华尔街日报》分析,经济复苏乏力、害怕被俄罗斯侵略,以及川普可能在今年美国大选中获胜,这些因素正推动欧洲跟中国靠拢。

德国总理萧兹周日(14日)抵达重庆,开启对中国3个城市为期3天的访问,他此行的重点是与中方重新建立经济联系。萧兹率领一个由德国企业高管组成的代表团,在3位内阁部长的陪同下,将于今天(16日)在北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

此外,习近平将于5月前往巴黎会见法国总统马克宏,将纪念两国建交60周年的一系列庆祝活动推向高潮。继去年北京方面隆重欢迎马克宏到访之后,预计此次巴黎会谈将重点讨论贸易问题。

报导称,中欧外交芭蕾是在中国政府向欧洲示好之后跳起来的。去年11月,中国公布欧盟五大经济体(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的公民可免签前往中国,从今年3月14日起,中国再对瑞士、爱尔兰、匈牙利、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等6国开放免签,但没有美国。今年1月,中国重新批准了去年因健康问题暂停的爱尔兰牛肉进口,并取消了2018年对比利时猪肉的进口禁令。

这是一个转折点。之前在短短几个月内,欧盟针对中国对本国火车、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制造商提供补贴的行为发起了四项调查,以遏制对大量廉价中国商品的进口。欧盟还在推动欧洲企业减少对中国某些原材料的依赖。

欧洲各国政府还大致响应了华盛顿关于阻止中国获取先进晶片制造技术的呼吁。作为中国最大的欧洲贸易伙伴,德国去年7月发布了首份中国战略文件,称中国既是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也是系统性对手,并誓言要减少德国对华敞口。

德国公司抱怨说,从豪华汽车到先进工业机械,在这些过去属于西方地盘的领域,来自中国对手的竞争日益激烈。在很大程度上经受住了中国崛起为消费品制造业霸主的考验后,德国高端工程公司目前在中国境内外越来越受到中方对手的压制。

报导观察,随着欧洲经济难以摆脱新冠疫情和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的影响而实现复苏,一些欧洲国家、甚至欧盟总部的情绪都在发生变化。在美国,川普在民调中稳步领先于总统拜登,这引发了人们对跨大西洋关系紧张以及爆发新一轮全球贸易战的担忧。

「布鲁塞尔正在积极采取反对中国的举措,」独立研究机构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的欧中关系分析师Noah Barkin说。「但像德国这样的一些欧洲大国更关注乌克兰和川普……这让人怀疑他们会以多大的力度反击中国。」

这些威胁让一些人质疑,为什么他们要追随美国,对欧洲来说,中国是比俄罗斯更遥远的威胁,同时也是更大的经济机遇。萧兹所在的社会民主党的议员、德国议会经济政策委员会成员Bernd Westphal表示:「我们是制造业与出口导向型国家。我们的财富取决于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

上海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表示,美国既是欧洲的贸易伙伴,又为该地区提供安全保障,因此川普在大选中获胜的前景对欧洲来说关系重大。中国分析人士也表示,与日益成为地缘政治竞争对手的中美关系相比,作为经济竞争对手的欧洲与中国之间更有可能达成妥协与合作。

在2021年萧兹当选总理后,德国采取了强硬的对华态度,不仅削减国家对德国在华投资的担保,加大出口管制力度,还阻止了中国对德国公司的几笔知名收购。

在美国和中国拥有大量业务的德国非上市工程公司通快集团(Trumpf)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其中包括制造高端半导体所必需的雷射器。柏林方面不允许将这些产品出售给中国,但通快集团首席执行官去年抨击了德国政府,称这是在拖延一系列无害产品的出口许可。

但最近几个月,「情况确实有所改善,」通快集团中国区负责人Stephan Mayer表示。「我们几乎恢复到了两年前的速度。」

报导引述中国分析人士称,中国政府将利用萧兹此次访华缓和与欧洲日益紧张的贸易关系,并寻求柏林方面帮助淡化欧盟近几个月来发起的反补贴调查。德国对欧盟向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计划持怀疑态度,因为在中国拥有庞大业务的德国汽车制造商担心会遭到报复。

一位德国政府高官表示:「我们不想减少与中国的贸易,而是希望增加对华贸易,同时降低风险并实现贸易多元化。」

报导引述欧洲经济学家认为,尽管中国政府自诩为自由贸易的拥护者,但中欧出口商之间几乎不存在公平竞争的环境。据智库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估计,中国政府为本国企业提供的补贴规模约相当于GDP的2%,同时还为在华经营的外国企业设置了障碍。

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Moritz Schularick说,中国的做法意味着欧洲从与中国重新接触中获得的经济利益将微乎其微。「中国曾是支撑欧洲增长的动力。人们的头脑中仍然有这种模式,」他说。「人们忽略的是,对于欧洲擅长生产的产品而言,中国现在是一个凶猛的竞争对手。」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说,欧洲正在艰难地适应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欧洲正在以往自身占主导地位的领域与中国竞争。他说,人们会感到不安,这是一种过渡,大家都需要时间来适应。

虽然去年欧中贸易出现萎缩,但欧洲和德国的对华贸易逆差却急剧扩大,这反映了中国在价值链中的崛起。与此同时,欧洲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在中国境内生产。根据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编制的数据,2022年德国在华新增直接投资创下历史新高。

王义桅说,中国企业愿意在欧洲效仿这种本地化策略,在当地建设电池和风力涡轮机生产设施,以创造就业机会并服务于欧洲市场,这可能会缓解欧洲对廉价进口产品的担忧。

然而,欧洲更大的担忧是制造商对中国化学品、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依赖,其中一些产品从其他地方难以采购或是价格昂贵。智库德国经济研究所(German Economic Institute)国际经济政策负责人Jurgen Matthes说,贸易数据显示,过去两年,德国企业在减少这些依赖性方面进展甚微。

「这方面的惯性比德国政府预计的要大,」他说。「是替代这些产品需要很长时间,还是一些企业根本不感兴趣,这很难说。」

安联(Allianz)上周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过去18年中,德国从中国采购的关键零部件占进口的比例已从6%上升到22%。德国经济研究所的一项调查发现,不到40%的德国公司希望减少对中国中间产品的依赖,而两年前这一比例为50%。

根据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去年12月的一项研究,欧洲和中国仍然紧密相连,如果两者之间突然脱钩,就会像2022年俄欧分道扬镳一样,将导致德国经济萎缩5%,其冲击程度堪比新冠疫情和全球金融危机。

通快集团的Mayer说,这种依赖不是单方面的。他指出,中国仍然依赖西方制造商的若干产品。这意味着双方「应找到相互尊重的合作方式」,他说,「当然,不要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