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需要最强大脑?这招能帮你拥有整座图书馆

松鼠:

你好。不要怀疑,爱记录是好习惯。记是写的雏形,更是基本功。不要迷信大脑,人类大脑在机械记忆这块还不如初代计算机。它是用来创造的。

博闻强识自然好,老天爷赏饭吃。我记忆力非常一般,就曾为此苦恼,还试过背大量素材,但效果不咋样,该忘还得忘。留在脑皮层的多是机缘巧合的东西。

后来,我意识到,写作既然是创造,那就要扬长避短,腾出大脑「内存」做更重要的事。

于是,我开始记笔记。最初用纸质笔记本,也遭遇你说的问题,时间长了再往回找就难了。既无关键词可搜索,也无类别、标签辅助,相当于很多功夫都白费了。

我想到分类,于是改用活页笔记本,好了不少。定期把笔记页拆出来,归类重组。想找什么素材,直接奔分类文件袋。

后来在一期「李敖有话说」,看到李介绍自己的「大卸八块读书法」,差不多也这样。当然,他要阔气得多,边看书边把书肢解,把不同内容的书页放进对应标记的文件夹。每个文件夹代表一个类别,越分越细,最后竟有几千个。

如何利用这座资料库呢?李这样说:「这些资料我不凭记忆来记它,我凭用细部的很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紧,放在资料夹子里。我的记忆力只要记这些标题就好了。」

我觉得这方法太适合我了。我曾是理科生,成绩尚可,唯独化学学得一般。后来我想,大概化学是半理半文吧。如果能像记公式一样记住材料的索引,那调用起来岂不是像解题一样容易?

这个法子用了几年,笔记软件出来了,意味着材料不但可以数字化,搜索更容易,还能多终端同步,随时记录,更重要的是,不同的笔记能互链,打破信息孤岛。一拎拎一片,信息才能升维为知识。

于是,近十年,我已放弃纸质记录,都交给手机。而且,我也放弃用文件夹分类,转用电子标签。它能解决你说的分类重叠问题,例如,某份材料既写了经济,也写了哲学,那该放哪个文件夹呢?两边都放吗?资料太冗余了;放一边呢?那等于断了另一边的分类关联。

用电子标签就简单多了,就在这份资料同时标上「经济」和「哲学」的标签就行了,到时无论用哪个筛选,都能找到它。

最后,真不用感到有负担。我想你的压力大多来自如何设计标签体系(分类体系),一招解君愁——隆重请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22个大类下分若干小类,小类下又分子小类,直至无法细分为止。人类所有真知,都能在里面准确找到位置。

我们无脑照搬它当标签体系即可,多好的拿来主义。

最后,祝你继续在记录中感受快乐。

叶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