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引导理性上市 8家拟IPO企业已主动止步
上市新规于4月30日发布后,在交易所排队候审的拟IPO企业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市场也一直予以密切关注。
根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新规出台后首周(即5月6日至5月11日),共有7家拟IPO企业撤回材料。若加上“五一”假期交易所“加班加点”终止的1家,5月以来已有8家企业终止IPO。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在尚未公布2023年财务数据的情况下,上述8家拟IPO企业中,有多家企业的过往财务数据已不符合新的上市门槛。有相关项目当事方坦称,“撤单”与上市标准提高有关。此外,还有的IPO企业虽然财务数据符合新要求,但曾存在大额现金分红,相关指标超出了交易所在上个月答记者问时提到的“红线”。
当前,共有428家拟IPO在审企业处于“中止审核”状态,大多数企业仍在补充2023年财报数据。随着2023年业绩相继出炉,未来还有多少IPO候审企业止步于上市新规,答案仍待揭晓。
新财务指标释放冲击波
4月30日,沪深交易所正式发布《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等9项配套业务规则,其中“上市门槛提高”成为市场焦点。
自上述新规发布至5月11日,沪深交易所已有8家拟IPO企业撤回材料,其中创业板3家、主板3家、科创板2家。其中有2家拟IPO候审企业披露的财务数据未能满足新的首发上市规定。
具体来看,5月8日“撤单”的创业板拟IPO企业唐兴科技,招股书显示该公司2022年扣非净利润为5970.24万元,不符合创业板第一套上市标准新增“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6000万元”的要求。2023年上半年,唐兴科技扣非净利润为2763.30万元,2023年全年财报数据尚未更新,但该公司已撤回材料。
同日撤回材料的,还有沪市主板拟IPO企业升辉新材。根据招股书披露,该公司2020年至2022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5348.31万元、3714.46万元、1.02亿元,但这组数据如今未能满足主板第一套上市标准,即“最近三年累计净利润指标由1.5亿元提高至2亿元”。与唐兴科技类似,升辉新材也同样在未更新披露2023年全年财务数据的情况下,就撤回了材料。
早前一个工作日“撤单”的创业板拟IPO企业景创科技,实际上已“过会”多年。一名接近该公司的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撤单”原因与不符合创业板上市新标准有关。
公开资料显示,景创科技业绩持续下滑。据悉,该公司曾因业绩减少而被交易所问询,上市委也要求该公司说明经营业绩是否存在进一步下滑的风险。根据景创科技更新的数据,2021年扣非净利润为6664.13万元,同比减少16.38%;2022年则为6201.31万元,同比减少6.94%。在“撤单”前,景创科技尚未披露2023年全年财务数据。
上市前分红触碰新“红线”
与“上市门槛”一样同受市场关注的,还有拟IPO企业的“清仓式分红”情形。在上个月交易所发布“就加强IPO企业分红监管有关考虑答记者问”后,5月终止IPO的企业中,就有2家存在“大额现金分红”的问题。
据悉,为加强对拟上市企业在上市前突击“清仓式”分红行为的监管,交易所在4月明确表示,鼓励企业将更多累积利润留存,用于企业发展或上市后与新股东共享。
根据交易所答记者问的内容,监管层在指标方面的初步考虑是,对于拟IPO企业报告期三年累计分红金额占同期净利润比例超过80%的;或者报告期三年累计分红金额占同期净利润比例超过50%且累计分红金额超过3亿元,同时募集资金中补流和还贷合计比例高于20%的,将不允许其发行上市。
5月9日,沪市主板拟IPO企业英特派撤回了申报材料。根据招股书披露,该公司2020年至2022年期间现金分红合计3.52亿元,在同期三年合计3.94亿元的净利润中占比高达89%。与此同时,根据英特派募集资金运用规划,该公司计划IPO募资10.96亿元,其中有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占比达到27%。从上述指标来看,英特派明显触碰了上述交易所答记者问中提到的“红线”。
5月11日“撤单”的科创板拟IPO企业恒达智控,也存在类似问题。根据招股书披露,该公司2020年至2022年期间现金分红合计高达14亿元,在同期三年合计16.77亿元净利润中的占比达到83%。在募资规划中,恒达智控计划募集资金25亿元,其中2.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监管趋严IPO考验多
今年以来,IPO市场掀起终止潮。
截至5月11日,沪深北三地交易所年内已有142家拟IPO企业“梦断”上市路。其中,深交所有57家拟IPO企业终止,相比去年同期的49家增长16%;上交所有48家,相比去年同期的22家出现翻倍增长;北交所有37家,已接近去年全年的39家。
据一名熟悉监管的券商人士分析,近年来拟IPO终止的原因,有20%左右来自经济周期下行导致的企业经营业绩下滑;有30%左右则受限于监管政策,比如不符合板块定位、存在“清仓式”分红情形等。
此外,拟IPO企业的公司规范性、技术创新性、业务成长性等,同样是监管关注的要点。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在上市新规发布后首周终止的企业中,有的拟IPO企业虽盈利规模大,但存在业绩大幅波动、成长性有待检验的问题。比如,5月2日“撤单”的创业板拟IPO企业六淳科技,该公司受到了监管层有关“成长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多轮提问。
据了解,六淳科技属于“果链”企业,对苹果依赖度较高,其终端应用于苹果品牌的功能性器件销售收入,在主营业务中的占比超过七成,富士康是六淳科技的第一大客户。在四轮问询中,交易所围绕六淳科技深度依赖苹果一级供应商富士康的情况,要求六淳科技说明iPhone业务是否具有成长性。2022年,上市委还要求该发行人说明其仅为苹果公司二级供应商的原因和影响,与苹果公司一级供应商的合作是否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