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对大陆新认知

(图/本报系资料照)

我回到台湾发的第一则朋友圈,就是在书店看到的景象——进门的正中央黄金位置摆着两岸战争相关书籍。台湾朋友表示,见惯不怪了。

还有一本关于中国大陆的畅销书,书腰写着几个大字「从爆买到爆性」,在书店站着看完了,基本就是该记者搜集的各种网上资料,比如中国大陆的充气娃娃市场等。这我也能写啊!不就是资料拼凑,挂个耸动标题嘛!

哎,都是财富密码。

跟朋友们聚会时,就算是对大陆不熟悉的,我也不需要像几年前那样「翻译」给她们听。我刚来大陆那时,很多台湾朋友是不喜欢偏北方、充满儿话音的大陆口音的,每次回台湾总被吐槽,抖音时代到来后,大家也不说什么了。

一位台湾媒体前辈跟我说起她的高中生儿子,知道李荣浩,日前却问她「杨丞琳是谁」——这真是我听过最夸张的代沟了!

如果你问,两岸年轻人在这些层面的趋同,能改变什么?我也无法具体回答。但我在看各种外媒和外国记者写的两岸时,总觉得缺乏了什么。

住在台湾的外国记者,一直在写台湾年轻一代的政治认同变化,描述年轻一代将「民主台湾」与中国分开,但台湾年轻一代将大陆元素「生活化」的现象,碍于文化或是立场,主流外媒少有论及。

前些日子香港媒体出过一篇《抖音小红书上的台湾青少年》,其中一段内容是:「台湾年轻人看到大陆军演、歌颂国家的影片,会意识到这些内容可能就是『大外宣』而心生警惕。即使透过网路的触及,台湾青少年得以亲近中国大陆流行文化,但也是经由网路,他们可以察觉到在某些时刻,大陆网民与台湾人对时事看法的巨大落差。」

因为网路而了解、而用语趋同,也会在某些时刻加深「我们果真立场不一样」的认知。但这样不好吗?

社群媒体取代了传统新闻和上一代口耳相传的「台商在大陆包二奶」故事,成为台湾年轻一代,建构新一代大陆认知的重要方式。

这个新的建构方式中,有别于过去「台湾人告诉台湾人」的单一,加入了更多「大陆抖音主、大陆同辈人」的来源——这种模式下,好好坏坏,至少有很大部分信息来源是大陆。

这些短期内「没看出什么」的现象,是否会在浅移默化中影响两岸未来的交往,一代又一代的台湾人又会创造出怎样有别于上一代的大陆认知?这些,回台一趟后我感觉,还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