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资分布右偏严重

薪资分布右偏严重图╱本报资料照片

年薪中位数平均数

薪资分布图是以人数纵轴、薪资为横轴,所谓分布曲线呈右偏,是指高峰在左,尾巴在右,意思是多数人是落在低薪区,尾巴拖的愈长就代表极端高薪者的薪水愈来愈高,拉高了平均数,也使得更多人的薪水不及于平均薪资。

人们的身高、体重智商都是常态分配(normal distribution),两侧的极端值的人数不多,其曲线类似钟型,高峰在中央的对称分布,但是像所得、财富的分布曲线大多右偏,而非常态分配。

2010年耶诞节前几天,经建会发布一则薪资创新高的新闻,岁末年终这原是让人快乐的消息未料次日抗议电话潮水般的涌来,连负责薪资调查主计处也遭池鱼之殃,他们抱怨:「日子愈来愈难过,哪来薪资创新高?你们是把郭台铭的薪水也平均进来了是不是?」

虽然这些抱怨,用词欠准,却也点出平均数的困境,薪资调查的对象是受雇者,自然不会把郭台铭的收入算进来,但年薪逾千万、数百万的高薪族群当然会进来一起平均,这一平均就拉高了数字,抱怨电话涌入公部门也就不难理解了。

所得、产业获利两极化

政府统计为了观察总体趋势,大多隐含平均的概念,例如今年制造业生产成长率高达7%,感觉已复苏,其实27个中行业里有20个行业仍处于衰退,拥有制造业七成劳工传统产业自然难以分享成长的喜悦,这说明长期以来用以描绘趋势的总体统计、平均数字已渐失真。

那么,何以2000年以前这些数据如常发布,并未有什么争议,如今却有这么多人不认同?原因就在于母体结构变了,过去薪水尽管有差异,但没差那么大,因此平均数虽不中亦不远矣,而各业获利虽有高低,差距也不至于太遥远,如此平均数还是有代表性的。然而,自2000年起随着母体结构改变,所得、产业获利两极化,平均数已难以贴近多数人的感觉了。

近七成人口低于平均薪资

以薪资为例,过去低于平均薪资的上班族不到六成,但如今低于平均薪资的人口将近七成,这么多人低于平均数,平均薪资一公布自然要被人嘲讽。几年前行政院想解释薪资统计,结果愈解释愈糟,愈解释民众生气,原因就是平均数离多数人的感觉太遥远了。

从统计上来看,如果一群数据的分布是常态分配,平均数应该可以和大家共鸣的,因为平均数等于中位数,但如今我们的薪资分布曲线不是常态分配,而是高峰在左,尾巴拖得很长的右偏分布,而且近年尾巴愈拖愈长,尾巴拖得长代表极端高薪的人数虽然不多,但他们的薪资却以超乎想像的速度成长,因此把平均薪资拉高,使得七成的上班族望平均薪资而兴叹。

薪资分布曲线右偏,这说明平均薪资已无法反映多数人的感受,那么用什么统计量(statistic)会比较适合呢?中位数、众数都是不错的选择,因为他们不会被极端值影响,中位数由于排序居中,较容易引起共鸣,也因此主计处2011年起就开始试编薪资中位数,那时发现2009年已有61.6%的上班族低于平均年薪,近年正式公布后,低于平均数的人数扶摇直上,比率也愈来愈高,去年已接近七成。

不接地气的「平均数」

从主计总处估算数字,工业服务业年薪中位数近八年(2012~2019)仅由44.2万升至49.8万,平均年薪则由55.3万升至64.4万,两者差距逐年扩大,这告诉我们每月发布的薪资增幅(平均数)对多数人而言是高估的,是不接地气的。

虽然政府每年会发布薪资中位数,但每月公布的仍是平均数,也许主计总处可以运用统计方法推估,使我们月月皆可以看到中位数,有了这个接地气的数字,对于政府施政必然更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