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带来离职潮!年内251位公募经理离职 创5年新高

(原标题:年内251位公募基金经理离职,创5年新高,结构性行情推动离职潮,有绩优则奔私,更有业绩不佳离场

临近年末,业内频现基金经理变更。12月24日,汇添富等6家基金公司先后发布旗下基金的基金经理变更公告

业内人士就表示,基金经理流动行业长期存在的现象。当前市场表现非常好或非常差时,基金经理流动都会增多。事实上,近年来基金公司投研人才频繁流动其实早已不再是新鲜话题。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4日,年内已有138家基金公司变更基金经理,其中新聘468人次,离任251人次,相较去年同期继续小幅增长

上述背景下,一方面,在今年以来的结构性行情中,基金经理“奔私”势头再起,年度基金经理离职人数有望创近5年新高。另一方面,行业头部效应愈发明显的趋势下,由于平台效应远不如头部基金公司,中小型基金公司受到离职潮的冲击实则更为严重,未来弯道超车压力料进一步加大。

年末屡现基金经理变更

12月24日,汇添富等6家基金公司先后发布旗下基金的基金经理变更公告。

其中,汇添富移动互联股票证券投资基金原基金经理杨瑨因公司内部工作调整原因离任,因此汇添富基金新聘张朋为该产品的基金经理。资料显示,杨瑨于2010年8月加入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8月至2017年1月担任公司的TMT行业分析师,2019年1月开始管理汇添富移动互联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而张朋曾在东方证券、光大证券、申万菱信基金工作,并于2020年7月加入汇添富基金。

除汇添富基金外,博时基金、嘉实基金、天弘基金、长盛基金、淳厚基金也发布公告称,已为旗下部分基金新聘基金经理。如淳厚稳嘉债券、长盛盛世灵活配置混合、天弘多利一年定期开放混合等产品均有新任基金经理到岗。

除上述公司外,年内变更基金经理人选的基金公司已不在少数。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4日,年内已有138家基金公司变更基金经理,其中新聘468人次,离任251人次。而去年同期,则有134家基金公司新聘450人次,离任225人次。

不难发现,年内公募行业新聘、离任基金经理的数量较去年同期均有小幅增长。进一步来看,2016年至2019年全年,全年离职基金经理人数分别为156名、170名、190名、233名。这意味着,本年度基金经理离职人数或创近5年新高。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一基金分析师认为,基金经理变更是行业长期存在的现象。市场表现非常好或非常差时,基金经理流动都会增多。牛市是主动跳槽的基金经理多,熊市则会让无法适应环境的基金经理离开。“比如2014下半年至2015年中的大牛市,在纳入统计的142家公司,在市场上涨的10个月里,平均每个月有23位基金经理离职。在之后下跌的半年时间里,平均每个月有22人离职。而2016至2017年行情较为普通的时候,每年有159人和170人离职”。

不过,与以往主动选择“奔私”不同,在今年市场的结构性行情中,不少离职基金经理是被调离岗位。不难发现,结构性行情既考验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还需要一定的运气,多数离职的基金经理因业绩不佳黯然离场。

行业竞争压力加大

随着近年市场发展火热,公募基金经理岗位变动也越发频繁。事实上,延续2019年的基金经理离职潮,今年的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变动也较为频繁,这一现象在部分中小基金公司中显得格外突出。

由于平台效应远不如头部基金公司,部分中小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离职率相对较高。数据显示,以年初的基金经理总数为基数计算,华润元大基金、金信基金等7家公司旗下基金经理离职比例超过20%。某公募产品部人士表示,公募基金倡导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基金经理离职率超过10%,投资成绩必然打折扣。可见,在行业头部效应愈发明显的趋势下,中小型基金公司受离职潮的冲击更为严重。

“公募基金行业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新的竞争对手不断涌入,马太效应逐步加强。而行业变动幅度提升,机会多,也使得基金经理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出于个人发展考虑,导致部分人才跳槽成为常态”,某业内人士评价道。

事实上,“选基金就是选基金经理”这一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优秀基金经理作为基金公司的“核心资产”。但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不少业绩并不突出的基金公司旗下产品则逐渐被市场遗忘,陷入份额持续缩水的怪圈,面对份额仅几千万份甚至几百万份的基金,旗下基金经理无奈只能选择离职。

此前,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一基金分析师就曾表示,从部分小公司的情况来看,目前的困难是平台的发展跟不上人才的成长速度;对部分大公司而言,则面临着企业文化、薪酬制度晋升轨道无法满足所有基金经理的个性化需求,“整体而言,基金经理的流动是市场资源自我配置使然,对行业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不利影响或有限

近年来,公募行业人才流动趋势加剧,而离任的基金经理去往何处也备受市场关注。相关数据显示,这些公募人才离任后,多数在同行或者私募行业甚至券商中流动。

从2007年起,包括赵军江晖、陈家琳、王亚伟邱国鹭邓晓峰杨东在内的多位公募基金大佬出走私募。2018年之后,“公奔私”的话题一度沉寂,直到今年林鹏离开东证资管“奔私”后又火速“转公”,“公奔私”和的现象又在业内再度引发关注。

对于2020年再度演绎牛市才有的“奔私”大潮原因,滨利投资基金经理梁滨表示,2020年公募基金普遍业绩明显优于私募,之所以更多的公募资管人才创业做私募有两方面原因,优秀的业绩极大增加了资管人才的自信心,另外则是市场环境不断改善。

不过,针对基金经理离职后的“出路”,有业内人士坦言,“有能力奔私是少数的,更多的会跳到一些规模稍小的公募平台,去获得更为灵活的考核机制和发挥空间。”

而对于公募基金持有人来说,最关心的问题还是业绩的持续性。明星基金经理离开之后,投研是否后继有人,能够持续带来可观的回报。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投研实力较强的公司,基金经理的业绩不仅是依靠个人,也依靠公司投研团队。这样即便基金经理离职,新任基金经理也可以得到既往的支持,基金受影响的可能性比较小。因而单一基金经理离开确实可能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在团队成熟度已经较高、制度保障依旧高效的情况下,其实不利影响事实上也是有限的。

不过,从行业整体来看,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下,基金经理群体或将加速换血。再这样的背景下,面对头部基金不断发力占据市场的大部分份额的情况,中小型基金公司在投研能力、渠道资源等方面稍显不足,加之人才流失问题的日益严重,未来弯道超车压力料进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