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 藍海先行者
佛光山星云法师(右)晚年难得现身,常让信众惊喜。本报资料照片
星云法师生平 制表/何定照
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高希均曾为文指出,星云是佛教界「蓝海策略」先行者,「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则是蓝海策略宗教版;宗教学者江灿腾也曾形容,星云堪称佛教界「经营之神」。正是出世的佛法与入世的企业手法相融,成就了星云的佛光大业。
台湾推广人间佛教的宗教人士众多,星云难得处是独创「星云模式」。「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一书作者满义法师指出,星云模式贵在「说话的语言不同、弘化的方式不同」等;星云永远能抓紧时代脉动与需求,不忌传统包袱,以当代人最能接受的方式推广佛教。
一九五○年代,台湾在西方影响下,包括蒋介石夫妇等政商界要人都风行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佛教被贬为市井流俗。逢此佛教逆境,星云先是成立念佛会,让不识字者也能持经念诵;又成立青年歌咏队、设立国文班乃至光华文理补习班,吸引青年、少年,作家郑石岩都是当年受惠者。
江灿腾指出,星云这些新颖作法,把人间佛教变成欢欣快乐、突破守旧形象的宗教,让台湾的佛教徒对自己的信仰感到骄傲。「面对西方宗教的评比,再也不必退缩,让人们对台湾佛教大大改观,这是星云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传灯—星云大师传」作者、人间福报前社长符芝瑛则指出,若以现代行销观点来说,星云很早就活用市场区隔原理,更善于培养「消费习惯」。星云广设分龄、分众团队,旨在为成员心中「撒下菩提种子」;佛光山文化院院长依空法师,就坦言幼时全因嘴馋、想吃面粉做的「佛手」等才参与儿童班,从此走上佛法路,「也许很多人都是从吃一个小佛手得度的」。
一九五七年,星云首创灌录佛教唱片;一九六二年,开启电视弘法;一九七五年,他在国立艺术馆举行讲座,让佛教首次从穷乡僻壤「登堂入室」走入国家殿堂;近年建成的佛陀纪念馆,则呼应国人对观光园区的需求。可以说,只要有新的载体或社会趋势出现,佛光山必搭上列车,这都出于星云对时代的敏锐嗅觉,源头则是让佛法更无远弗届。
在星云「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四大主旨规画下,佛光山相关组织照应了一个人自生至死所有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