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维鸿:黄金疯涨释放出什么信号

来源:环球时报

“从央行到Costco顾客,现在似乎每个人都在购买黄金。”现货黄金价格已经连续7个交易日创下历史新高,过去这一周金价上涨4.4%,过去这一年上涨近11%。这让很多习惯于美元利率周期的投资者摸不着头脑。按照以往的经济周期规律,当美元处于加息周期,黄金因为是不产生利息的金融资产,其价格往往在美元高利率环境下处于弱势。而本轮美元加息周期,美联储维持高利率政策、黄金价格不降反涨,根本原因恰恰是投资者对美元贬值的预期。其中的逻辑值得细细品味。

首先,任何一种货币的信用基础是实际购买力,俗称为货币的“含金量”,潜在含义就是把黄金作为基准比较资产价值。专业投资机构当然也非常重视不同资产之间的比较价值,经济学术语称之为“购买力平价”,还有个著名的金融指标“巨无霸指数”,它们都是试图揭示不同货币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购买力水平,进而预测汇率波动、对抗物价上涨、确保资产保值增值。这种基本原理对于普通老百姓也是适用的。

黄金价格最近几个月的明显上涨,直接原因就是投资者用于避险、对抗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而美元又处于高利率周期,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包括人民币都总体处于强势阶段,这些加剧了这一轮黄金价格上涨的全球感观。更为严重的是,进入2024年,美国国内的通胀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从疫情期间的输入型能源、工业制造品为主,转为内生性的工资、房租为主,通胀数据很可能将持续顽固。初步预计,美联储在今年年内都不可能大幅降息,这让全球投资者只能选择不追求高收益的防守型策略:增持黄金。

美元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外汇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货币,它的含金量下降始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也就是美国本土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的美元信用危机。华盛顿迫于政治周期的选举压力,几任政府都通过增发货币、增加联邦政府负债,寅吃卯粮。例如,特朗普执政时期,向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加征关税,试图让美国“再工业化”,不仅没能如愿,还进一步加剧了政府负债规模;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更是给了拜登政府增加负债的理由,酿成货币超发,导致物价上涨,美元“含金量”下降。

时至今日,美国高通胀、高赤字、高负债、高利率的经济和金融环境难改,华尔街的交易员们由于“资产荒”拥抱黄金是迫不得已。硅谷迟迟拿不出堪比互联网革命的跨时代科技成果,被炒作的数字货币“乌托邦”由于俄乌冲突期间美国政府的干预而破裂,而人工智能又缺乏广泛且盈利的应用前景基础,自动驾驶叠加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制造业又落后于中国,美国经济的“门罗主义”举步维艰。捉襟见肘之下,财政部长耶伦开始莫名其妙指责中国“产能过剩”。对此,中国财政部负责人已有回应。所谓“产能过剩”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表现,在任何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都可能发生。

这些年,中国主动刺破房地产的局部泡沫、专注“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比例财政投向832个国家级贫困县、摒弃了单纯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虽然一路艰难,但已经迎来民生物价平稳、污染产能持续出清、高端制造业不断发展的局面。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和商人到访中国,他们无不惊叹于这几年中国城乡面貌的进步,更惊叹于中国衣食住行民生价格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低廉。过去10年间,笔者因为工作之便,有机会持续观察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脱胎换骨,切实感觉到这些基本没有工业竞争优势的县域经济,如何结合绿水青山的本地特色、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并举,培育包括集约生猪养殖、工厂化食用菌、道地中药材种植等现代农业生态。这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实质性体现。

如果说精准扶贫让老百姓不愁口粮,那么“一带一路”倡议则让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助力工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笔者春节后调研了义乌,切身感受了车水马龙、忙忙碌碌的中国民营经济和进出口贸易。辛勤的贸易商们虽然怀念多年前欧美发达国家的订单,但也都很感慨中国企业的适应性与竞争力。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贸易订单不仅量大、持续增长且利润率相对更加合理。

中国经济正在逐渐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这也给普通老百姓的金融投资渠道提出了挑战。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这类“灰色”金融产品的持续监管,一系列资产管理新规打破刚性兑付,加之中国已经从一个资本短缺型经济体转变为资本充足型,中国老百姓手中的金融资产保值增值难度确实提高了。因此,放松心态,选择包括黄金在内的多种产品组合的长期资产配置,是一种合理选择。(作者是中证焦桐基金总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