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如意”背后的80后设计师
俯瞰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供图
2020年年底是北京冬奥会竞赛场馆陆续竣工的时间线。作为张家口赛区的主要形象场馆,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在12月21日河北省第二届冰雪运动会开幕式上被灯光点亮,迎来首秀。
伫立于覆满白雪山巅的“雪如意”是我国首座符合国际标准的跳台滑雪场地,也是张家口赛区冬奥会场馆群建设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竞赛场馆。“雪如意”的名字来源于跳台环形顶端、赛道剖面线形和底部看台,与中国传统吉祥物“如意”的S形曲线的完美融合。
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由清华建筑团队引领全部规划设计。作为北京2022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的总规划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张利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这座冬奥会的地标建筑背后,也镌刻了团队里年轻设计师的成长。
“忘本”的“中年人”
国际奥委会(IOC)、国际雪联(FIS)、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 3个国际组织加上北京冬奥组委、张家口赛区各级管理机构等共同参与,冬奥会事务的庞杂程度像一阵飓风,瞬间卷走王冲的“理想主义”,“以前做事是单向性的,我有个想法,一门心思就想完美地实现它。”但成为“雪如意”的驻场建筑师后,他发现单方面的努力无法成事,当多方诉求扑面而来,他就要成为埋头整理乱麻的人,“我得先摆脱建筑设计师的身份,去沟通、协调解决具体问题或突发情况”。王冲调侃自己“有些忘本”。
王冲今年34岁,建筑设计成为他的本业是在2006年。进入大学前,在河北保定上学的孩子对窗外突至如雨的沙尘习以为常,但语文课上戴望舒“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雨巷》让他突然想“逃”到南方。擅长理工科的他“误打误撞”选择了建筑设计,却从中找到了乐趣,“我觉得建筑师更要创造看不见的东西。”王冲喜欢琢磨空间带给人的视觉体验和行为影响,“穿过一扇门或走过一个转角,就会遇到全新的景象,人们对空间的层次和认知都会有新的变化。”就像当年戳中他内心的《雨巷》,现在更打动他的不是邂逅的浪漫,而是促成永恒邂逅的那条悠长又寂寥的小巷。
2018年,王冲第一次去到“雪如意”的选址现场,没有油纸伞、没有小巷,“全是荒山”。原来的农户已迁走,没了炊烟的山峦让他心生敬畏,但也很难想象这里将矗立起世界上首个采用全钢筋混凝土超长框架结构、首个在顶部出发区设置大型悬挑建筑物的跳台滑雪场馆。他也没想到,一开始只是配合跳台滑雪赛道设计专家汉斯·马丁参与赛道设计工作,逐渐还承担了驻场建筑师和运行设计的任务。
“很多问题必须到现场看,不是坐在屋子里靠想象就能解决的。”王冲举例说,“比如山体,虽然我们之前进行过测绘,但真正施工时,可能有些施工道路就把山的地形改变了,我们就得去现场协调,挖山的成本如何?取消房间会带来怎样的损失?需要把取舍的关系理清楚,然后和各单位一起商量解决。”
12月,深冬的崇礼已经冷到无法开展和水相关的作业。为了跟上进度,今年4月至11月,王冲几乎扎在崇礼,每天晚上9点半“雷打不动”在线开会,但他也见证了“雪如意”拔地而起的全过程,“8月后,基本一天一个样。”他记得,去施工现场的山路满是坑洼,不到半年,他们已经开坏了两辆车,“今年夏天雨水特别多,地上全是泥,稍不注意车就抛锚了。”王冲被“扔”在半山腰,最后被搞废品回收的大爷路过时用三轮车解救。“原来的租车行已经把我们拉黑了,换了一家,上山的路竟也修好了”。
站在山巅,王冲见过山脚下太子城高铁一砖一瓦的搭建,现在也习惯看到滑雪爱好者从站内鱼贯而出。原来,他驾车在北京和崇礼间往返,近9个小时的通勤时间让他一周仅能回一次家,而随着“雪如意”逐渐落成,往返不到3个小时的高铁,也让他多了回家看女儿的次数。虽然,驻场建筑师的工作琐碎又辛苦,但王冲愿意抛开性格中的内向钻进沟通的暴风眼,有时妥协、有时拍桌子,偶尔藏有“私心”,“如果有的方案会让我们的建筑变得不好看,一定强烈反对,我们希望场馆交出去是漂漂亮亮的。”
“雪如意”亭亭玉立时,王冲的驻场工作已接近尾声,“最近有一点莫名的惆怅和失落。”他笑称自己“变得油腻了”,是人到中年的沉重感在作祟。
今年11月19日,“雪如意”迎来它的第一场雪。凌晨两点,王冲在雪道上逆风狂奔,一边吼叫一边手舞足蹈,尽管,“中年人”肢体很不协调。他骤然想起,在参与冬奥项目之前,他经常滑雪,反而进驻崇礼之后,未再碰过滑雪板;另一个让他没料到的是,原本觉得跳台滑雪是一项对技术要求极高的项目,很难走进大众,但“雪如意”赛道建成后,国内不少知名滑雪场纷纷表达出对这类赛道的兴趣,“让大众有机会接触,尤其用于青少年培养。”王冲看到了自己在冰雪运动普及中的用武之地,但他想先回到滑雪场,“最好能站在我们自己建的赛道上”。
差7个小时的“准90后”
参与勾勒“雪如意”S型曲线的江曦瑞是差7个小时的“准90后”。这个出生于1989年12月31日的姑娘每天靠咖啡“续命”,最近开始刻意减少咖啡摄入,尽管,一句怂恿仍能让她拐进咖啡店,可她暗示自己要开始“养生”,“看看弗兰克·盖里、扎哈·哈迪德,活得长才能有奇迹啊。”
弗兰克·盖里是当代著名解构主义建筑师,目前已91岁高龄。而参与北京大兴机场工程设计的著名女性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则在2016年因病去世,未能见证机场的竣工与投运。但两位大家给予江曦瑞的启发不仅是“养生”,他们同是不被形式所限制的大胆创新的人。
第一次被打破传统惊艳的是在1999年,10岁的江曦瑞跟着父母前往日本,从筒子楼里长大的姑娘见到拥有如绵延波浪屋顶的关西机场受到极大震撼,她盯着机场柱子与梁之间钢管弯曲的几个褶缝看了许久,琢磨这是工艺问题还是刻意为之,“这样的建筑,为什么我们国家没有?”她成了万千“想建设国家”的孩子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鸟巢”的设计方案出自国外设计师,这对准备高考的江曦瑞又是刺激,“为什么不是我们自己的设计师?”
江曦瑞很清楚,自己常沉浸在专属世界里,“有点任性”。但对于建筑设计,她的任性蜕变为执著,18岁,她在日本开始专业学习,回国后继续读研,27岁加入张利的团队后正赶上要将“雪如意”落实到具体形态的机会。对于刚入职场的年轻设计师,这样的机会就像天上掉下的馅饼,但在江曦瑞看来,绝对幸运之余更是积累的必然,“时代在往前走,埋下了一些机会,坚持走在这条路上的人总会赶上,我正好赶上。”
在“学霸”堆里“垫底”成长,江曦瑞很少追剧、不玩游戏、告别漫画很多年,不喜欢看书,可热衷于图册,大学阶段开始迷上3D打印,调香用的勺子、装饰着马头或盘蛇的指甲片、有设计感的水杯,等等,每次尝试都认真保留,在满是同事的办公室里,她总能像哆啦A梦一样,从不同角落找出她脑子里天马行空的产物,“这些都是我的小宝贝,这两个才是大宝贝,最大的大宝贝。”她指向“雪如意”和“飞天飘带”的模型。
3D打印和建模的积累派上用场,她先后参与了这两个重要项目的设计工作。2017年6月5日,江曦瑞手机里出现了“雪如意”最初的方案,此后,翻阅手机相册,几乎能看清“雪如意”从无到有的全过程,“这么复杂的项目怎么落地,在学校完全没有接触过,但冬奥的项目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家都在尝试”。时代的机遇面前,入行的新人不仅得到与权威建筑师对话的机会,更获得了“圆梦”的可能。
江曦瑞第一个被采纳的重要意见就是“雪如意”的外造型,当得知方案被认可后,熬了几个通宵的她甚至没反应过来,“半夜一两点是灵感爆发的魔法时间。”其间,她还完成了人生大事,“10月1日结婚,9月30日我还在熬夜弄方案,婚礼站台上都是懵的。”但她清楚地记得,老公的袖扣和自己的头花都是自己设计制作的。
把创造力从纸面变为实物,珠宝容易,但建筑物很难。她有过多次非线性设计方案“流产”的经验,因此,很担心建在山间的“雪如意”也会遭遇重大调整,“这是从小的夙愿,被改了会很难受。”所幸这次,身边站满了愿意且有能力迎难而上的人。
盖得“精致一点,再精致一点”,江曦瑞希望,“雪如意”能反映出人对生命力的向往,也能像当初“鸟巢”给自己启发一样,影响到更多人,“一张图集齐了我想让建筑表达的东西,场所精神、工业精度、有机体。”她专门翻出一张相片,2018年6月20日,对着崇礼下午3点的阳光,她手持一枚玉如意的吊坠“摆放”在山间正在修筑“雪如意”的位置,按下快门时,正好一只白色蝴蝶入镜。
本报北京12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