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财政政策有望为逆周期调节发力见效注入更强动力

本报评论员 胡光旗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研究政府行为的重要约束变量,更是决定经济逆周期调节成效的关键所在。财政政策具有强力的“自动稳定器”作用,在经济承压期,通过大力度减税降费、“放水养鱼”以及增加支出,能够有效推动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助力整个经济系统尽早实现更高水平的产出和更具质量的均衡态势。

财政政策调控经济需要实现理论思维的突破。财政的本质是为国家理财,在量入为出的思维框架之下,财政政策可能受到“家计财政”“平衡预算”或者“以收定支”等观点的影响。在此类观点的影响下,财政政策时常显示出“顺周期”的特征。即在经济繁荣期间,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则财政支出也相应增长;而在经济陷入衰退或下行区间,企业资产负债表趋于紧张,私人部门的投资和消费支出水平快速下降,盈利收缩,则势必影响到财政收入。在“平衡预算”或“以收定支”的思维模式下,财政将不得不主动缩减支出或增加罚没等非税收入以保证收支平衡,在事实上形成了“顺周期”而非“逆周期”的政策倾向。

有鉴于此,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的发挥,就要突破传统“平衡预算”的思维模式,积极与“功能财政”思维靠拢。功能财政论强调,只要能达到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的经济目的,财政预算本身是否平衡并不重要。这一理论完全抛弃了预算平衡论的思想,认为预算赤字或盈余可以有助于稳定经济。功能财政论将预算平衡与否的判断从实际的预算收支差额转向对经济进行分析,这是现代财政学理论的一次重大转变。

事实上,从宏观经济会计的角度来看,一个部门的盈余势必为另一个部门的赤字。在经济下行期间,受到资产负债表收缩的影响,私人部门风险偏好大幅收缩,从而导致私人部门的消费和投资大幅下降。而要扭转私人部门的亏损,就必须由另一个部门通过举债向私人部门提供盈余,从而改变总需求不足的现实,那么政府部门就是最优选择。当然,功能财政也有理论弱点,特别在最近流行的现代货币理论(MMT)的所谓“内债不是债”的观点仍需要谨慎在实践中运营。不过,考虑到目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着总需求不足和物价涨势乏力的特点,此时确实是强化功能财政思维,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作用的关键时间节点。

那么目前积极财政政策有无空间继续发力呢?答案是肯定的。财政部数据显示,9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速由负转正,为今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财政收入增速的回升,是经济出现边际向好和筑底回升的先兆。其中,非税收入规模为4627.0亿元,同比增长25.2%,增速较上月明显改善16.3个百分点。非税收入增速的快速提升,主要是财政系统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加大闲置资产处置力度以及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等因素导致。事实上,财政部门在央行的存款是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空间的一面,而数量巨大且尚未盘活的沉淀资产,更是积极财政政策未来发力的底气所在。

从财政支出来看,9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实现27881.0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转正,明显改善11.9个百分点。支出结构方面, 9月公共财政向基建领域支出占比实现21.2%,较上月增加1.3个百分点,财政支出结构维持向 “稳增长”领域倾斜。9月央、地财政共同发力,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增速均有改善。同时,新一轮超预期的化债行动正在紧锣密鼓研究实施,将推动地方政府持续缓解财政压力,实现“轻装上阵”。目前利率水平处于低位,能够为低成本化债提供更加宽阔的空间。再加之年内或有的专项债提前批、新增化债额度,以及可能提前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四季度财政支出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功能财政思维下的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效能将得到进一步发挥。